一旁的小夏听得目瞪口呆,忍不住咋舌道:“那这可怎么办呀?总不能一直让他们这样缠着陈哥吧?”
“解铃还须系铃人。” 老张说着,从书架上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已然泛黄的笔记本,随后递给陈屿,“这是你爷爷的笔记本,去年他的一位老同事送过来的,据说里面记录着《弄堂夜曲》的草稿。倘若你能够将这首曲子完成,并且录制出来,他们的执念便会随之消散。”
陈屿接过笔记本,只见其封面为棕色,边角处磨损得十分厉害,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扉页上,苍劲有力地写着 “陈晋的音乐笔记” 几个字。他轻轻翻开第一页,那是 1998 年 3 月 12 日所记录的日记:“明远说,《弄堂夜曲》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弄堂的晨、午、晚之景——清晨弥漫的豆浆香气,午后阵阵的蝉鸣,以及夜晚昏黄的路灯。我们希望让聆听者在听到这首曲子时,能够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继续往后翻阅,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乐谱,有些地方被重重划掉后又重新书写,还有些地方贴着小小的纸条,纸条上是吴明远的字迹:“此处的调子过于沉重,若能添加一些二胡的滑音,想必会更添几分灵动之气。”“结尾部分应当更加明亮,恰似弄堂口初升的朝阳,给人以希望之感。”
当翻到最后一页时,那是 2000 年 5 月的日记,字迹相较于之前显得潦草许多,不难看出当时爷爷的心境颇为凌乱:“明远走了,就在录音棚里,他的手中还紧紧攥着我们修改的最后一版乐谱。我尝试着继续写下去,可手中的笔却好似有千斤重,怎么也握不住,脑海中更是全是他的声音。曲子未能完成,我实在是有愧于他啊。”
看着这些文字,陈屿的眼睛不禁微微发热。他猛然想起,爷爷在临终前,手中紧紧攥着的正是这本笔记本,指腹在 “明远” 这两个字上反复摩挲,已然磨出了茧子。那时的他,对爷爷的举动困惑不解,直至此刻,他才终于明白,爷爷并非不想放下,而是根本无法释怀——那是他与挚友之间的郑重约定,更是心中难以填补的遗憾。
“我究竟该如何才能完成这首曲子呢?” 陈屿抬起头,望向老张,声音略微有些沙哑,带着一丝急切与期盼。
老张伸出手指,指向书架上摆放的那一堆黑胶唱片,说道:“吴明远生前曾录制过一版《弄堂夜曲》的 demo,就在那堆唱片之中。你若能找到这个 demo,再结合你爷爷的笔记,便有希望将这首曲子补全。不过,在补曲子的时候,切记要在你爷爷的老屋里进行,那里留存着他的气息,能够让这份执念更加稳固,如此一来,便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第五章 深夜的异动
当陈屿回到那座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老楼时,已然是晚上十点。城市的喧嚣在这静谧的老楼周围渐渐淡去,只剩下夜的深沉。他轻轻推开房门,熟悉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陈屿将那本承载着爷爷心血与回忆的笔记本,缓缓摊放在爷爷生前常用的书桌上。书桌上的台灯是老式的白炽灯泡,散发出来的光昏黄而柔和,宛如一块正在慢慢融化的黄油,为这略显昏暗的房间增添了几分温暖而迷离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