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那张 demo 唱片,唱片的标签上,字迹虽已有些模糊,但仍能清晰辨认出:“1998 年 4 月,《弄堂夜曲》demo,吴明远编曲”。这几个字,仿佛是打开那段尘封岁月的钥匙。
一旁的唱片机亦是爷爷留下的珍贵物件,黑色的外壳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上面那个小小的喇叭,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当陈屿将唱片放入唱片机,唱片机开始缓缓转动,发出轻微的 “滋滋” 杂音,紧接着,第一缕悠扬的旋律缓缓飘出。那一刻,陈屿的眼眶瞬间湿润,险些落下泪来。这熟悉的调子,竟与他之前在耳机里听到的如出一辙。旋律的开头,那二胡独特的滑音,宛如弄堂清晨轻柔拂过的微风,带着清新与宁静;中间恰到好处地混入自行车清脆的铃铛声,仿佛将人瞬间带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场景之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结尾部分却突然戛然而止,只留下电流发出的 “沙沙” 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未完成的遗憾。
“还差最后四句。” 陈屿喃喃自语道,随后对照着手中的笔记本仔细查看。他发现爷爷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结尾的创作思路:“结尾要用钢琴和二胡合奏,像弄堂里的老人和孩子,一老一小,一慢一快,最后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暖暖的感觉。” 看着爷爷留下的文字,陈屿仿佛能感受到爷爷当时对这首曲子的殷切期望。
陈屿坐到钢琴前,凭借着爷爷生前教给他的基础钢琴知识,开始尝试弹奏结尾的调子。手指轻轻落在琴键上,音符缓缓流淌而出。可刚弹到第三句,耳中突然传来一个急促的声音:“不对!这里的和弦错了,应该用小三和弦,更温柔。” 这声音,分明是吴明远的,而且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清晰,语气中还带着他那特有的急脾气。陈屿心中一惊,赶忙按照指示改了过来。再次弹奏时,爷爷那熟悉的声音也在耳边响起:“对了,就是这个调子,明远当年也是这么说的。”
这两个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叠加在一起,就好像爷爷和吴明远真真切切地坐在他的身边,与他一同修改着这首承载着他们梦想的曲子。陈屿的手指在琴键上愈发灵动地翻飞,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一滴一滴落在琴键上,晕开一个个小小的湿痕。在这一刻,他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爷爷从未真正离开过他,只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
时间在专注与感动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夜里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改后,曲子终于补完了。陈屿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这完整的旋律录制下来,迫不及待地放给耳机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