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江上带家来"
"家"谐音"枷",既回应了苏轼的处境,又以"江上"对"水边","带家"对"寻蚌",工整中见巧思。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十足。
酒过三巡,苏轼又取出一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此联利用"无"与"巫"的谐音,表面咏叹巫山美景,实则暗喻自己"无罪却似有罪"的荒诞处境。佛印沉吟片刻,以:
"何叶能如荷叶圆"
应对——"何"谐音"河","荷叶"暗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苏轼击节赞叹,又连出两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水流东坡诗(尸)"
这两联粗看粗俗,实则是两位智者最高级的玩笑——用谐音双关互相调侃。佛印不慌不忙,将苏轼的扇子丢入水中,笑指扇上题诗:
"水流东坡诗(尸)"
原来早有准备!苏轼见状大笑,连呼"善对!善对!"笑声在黄州的夜空中回荡,仿佛驱散了心中的阴霾。
这夜的黄州江畔,两个被贬谪的灵魂在对联的机锋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佛印后来在《与东坡书》中写道:"黄州夜话,联句达旦,虽身处江湖之远,而胸中自有庙堂之气。"这些充满智慧火花的联句,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幽默与豁达,更成为后世研究东坡文化的重要史料。
多年后,当苏轼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道:"与印公对联,是我贬谪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对联虽小,却承载着我们的友情与智慧,更让我明白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