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卿可知,朕近日梦中见到孔子托言,说'当以对联取士'。"真宗神秘地笑道,金銮殿上的龙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随即命人取来文房四宝,挥毫写下上联:
"孔门七十二贤,贤贤易色"
此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典故与玄机。"贤贤易色"典出《论语·学而》,原意是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但真宗在此巧妙地将"七十二贤"与"贤贤易色"连用,既考校典籍功底,又暗喻选才标准。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众大臣面面相觑,无人敢轻易应对。
时任翰林学士的王钦若,这位以才思敏捷著称的文臣,见众人缄默,便轻摇象牙柄折扇,上前一步道:"陛下此联暗合天象,臣斗胆试对。"说罢,他提笔蘸墨,笔锋如行云流水般在宣纸上挥洒:
"武城七十弟子,子子如愚"
下联同样出自经典,"子子如愚"典出《论语·先进》,原指孔门弟子看似愚钝实则大智若愚。王钦若此对不仅典籍对应精准,而且"七十"对"七十二","子子"对"贤贤",数字与称谓的巧妙呼应,更显匠心独运。真宗览对大喜,龙颜大悦,当即下诏将此联作为本科殿试的附加考题。
当新科进士们在集英殿看到这道特殊考题时,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们个个眉头紧锁,苦思冥想。最终,来自福建的进士许将(1011-1072)在对句中融入"河汾门下三千弟子"的典故,以"河汾三千门客,客客尽忠"获得真宗特别赞赏,被点为进士甲科第一名。
这场看似游戏的对联考试,实则开启了宋代"以文取士"的新风气。此后百年间,对联逐渐成为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许多寒门学子凭借对联才华得以脱颖而出。而当年那个巧妙应对的"武城七十弟子"之对,也被刻在汴京国子监的石碑上,成为后世学子的典范。
鲜为人知的是,王钦若在事后曾向真宗进言:"陛下以对联取士,实乃创举。然臣以为,当以此选拔真正有经世之才者,而非仅善于文字游戏者。"真宗听后,深以为然,遂在对联考试之外,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才能的考察。这一举措,为北宋选拔了一批真正有才能的官员,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苏轼与"三难佛印"(1080年)
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黄州的苏轼(1037-1101)在定慧院寓所独自饮酒。这座简陋的草堂,与当年在汴京的豪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位曾经"奋厉有当世志"的翰林学士,如今却因"乌台诗案"沦为戴罪之身,心中充满了苦闷与无奈。
夜半时分,忽听门外传来熟悉的笑声——金山寺住持佛印(1032-1098)正踏着月色来访。这位与苏轼亦师亦友的僧人,是少数能在精神上给予苏轼慰藉的人之一。苏轼急忙迎出门外,只见佛印手持一壶酒,笑呵呵地走来。
"子瞻兄,别来无恙?"佛印大步走入草堂,见苏轼案头摊着宣纸,墨迹未干。
苏轼苦笑:"印公来得正好,某正欲请教。"说着指向墙上新题的上联:
"佛印水边寻蚌吃"
此联暗藏机锋——"蚌"谐音"谤",暗指自己因文字获罪。佛印何等聪明,立即会意,朗声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