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安宫的雪与白帝城的托孤
建兴元年的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永安宫的琉璃瓦上积了层薄雪,像裹了层素纱。诸葛亮跪在冰凉的地面上,膝盖下的蒲团早已被寒气浸透。帐内的烛火摇曳,映着刘备苍白如纸的脸,这位纵横半生的帝王,此刻连呼吸都带着微弱的颤音。
“丞相,”刘备的声音很轻,像风中残烛,“朕这一生,起于微末,曾想匡扶汉室,却终究……没能实现。”他枯瘦的手紧紧抓着诸葛亮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阿斗年幼,蜀汉的未来,就托付给你了。”
诸葛亮喉头哽咽,叩首在地:“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太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额头贴在冰冷的地面上,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地砖传来的寒意,一如他此刻沉重的心。
刘备缓缓松开手,目光望向帐外飘落的雪花,似是想起了当年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时光,嘴角露出一抹微弱的笑意:“若阿斗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丞相……可取而代之。”
这句话像重锤般砸在诸葛亮心上,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与惶恐,再次叩首:“陛下此言折煞臣也!臣必竭尽所能,辅佐太子,绝无二心!”
刘备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随后缓缓闭上了眼睛。帐内的烛火“噼啪”一声,燃尽了最后一点灯芯,彻底熄灭。
永安宫的雪越下越大,仿佛要将整个宫殿都掩埋。诸葛亮跪在地上,久久没有起身,泪水混着雪水,浸湿了他的衣襟。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肩上扛的,是整个蜀汉的命运,是先帝未竟的遗愿,还有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托付。
几天后,刘备的灵柩运回成都。沿途百姓跪拜相送,哭声震天。诸葛亮身着丧服,走在灵柩旁,神情肃穆。他看着道路两旁衣衫褴褛却满脸悲戚的百姓,心中更加坚定了兴复汉室的决心。他不能让先帝的心血白费,不能让百姓再遭受战乱之苦。
回到成都后,太子刘禅登基,改元建兴。尊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皆由诸葛亮裁决。面对这位年幼的君主,诸葛亮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刘禅性格懦弱,缺乏主见,若不悉心教导,蜀汉的基业迟早会毁于一旦。
于是,诸葛亮开始整顿朝政。他首先罢免了一些贪赃枉法、尸位素餐的官员,提拔了一批有才能、品行端正的贤士。同时,他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然而,外部的威胁依然存在。曹魏在北方虎视眈眈,东吴在东边蠢蠢欲动。诸葛亮知道,若不主动出击,等到曹魏发展壮大,蜀汉终将被吞并。于是,他开始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做准备。
第二章 南征孟获与北伐的前奏
建兴三年,南方的孟获起兵反叛,扰乱边境。诸葛亮深知,若不先平定南方,北伐必将后院起火。于是,他决定亲自率军南征。
出发前,刘禅在宫中为诸葛亮设宴饯行。席间,刘禅端着酒杯,有些不安地问道:“丞相,南方叛乱已久,此次南征,不知何时才能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