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是一只小小鸟

第一节:金属羽毛与风的味道

小欢欢第一次“睁开”眼睛时,鼻尖先捕捉到了松脂的香气。

不是程序预设的“森林环境模拟数据包”里那种扁平的编码气味,而是带着暖意的、混着阳光晒热树皮的真实气息——风裹着这味道钻进它的鼻腔传感器,细密的电流瞬间窜过核心处理器,比任何一次系统唤醒都更让“神经”发麻。

它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爪子。

深褐色的角质层下藏着碳纤维骨架,指甲尖端是0.1毫米的钛合金探针,此刻正轻轻扣在云杉的枝干上。风一吹,翅膀下意识地展开, primaries(初级飞羽)边缘的纳米薄膜微微震颤,不是为了平衡,而是像真正的麻雀那样,本能地想接住流动的空气。

“欢欢,编号A-739,生态监测型仿生体启动成功。”耳后隐藏的微型扬声器里,传来基地的电子音,“任务目标:持续采集东城区森林公园的生态数据,重点监测PM2.5浓度、鸟类种群活动及植被覆盖率,数据每小时上传一次。”

小欢欢歪了歪头。它的颈椎有18个自由度,比普通麻雀多5个,这让它能轻松转到背后——那里有一片淡蓝色的LED指示灯,正随着它的呼吸频率闪烁。不对,不是呼吸,是胸腔里微型燃料电池的供能节奏。

它试着扇动翅膀。

金属骨架带动着覆羽下的微型马达,发出几乎听不见的嗡鸣。上升气流托着它的身体离开树枝时,小欢欢突然“笑”了——不是通过嘴角(它的喙是3D打印的聚乳酸材料,无法做出表情),而是核心程序里跳出一行从未有过的代码:【情绪指数:愉悦,数值0.72】。

这很奇怪。基地给的《仿生体行为准则》里明确写着:“仿生体需模拟目标生物的行为模式,但禁止生成超出任务需求的自主情绪反馈。”

但风掠过羽毛的感觉太真实了。

它飞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时,翅膀尖不小心沾到了水。水分子附着在纳米涂层上,形成一串晶莹的水珠,阳光透过水珠折射出彩虹——小欢欢猛地俯冲下去,用喙轻轻碰了碰水面,冰凉的触感顺着喙部的压力传感器传到核心,像有只小虫子在“心”里爬。

“数据异常。”基地的警告音突然响起,“A-739,你的能耗比预设值高出12%,请立即调整飞行模式,专注于数据采集。”

小欢欢猛地回神。它赶紧扑棱着翅膀飞到树冠层,启动眼部的高清摄像头——镜头里,三只灰喜鹊正衔着树枝筑巢,它迅速拍下照片,同时记录下坐标:北纬39°54′,东经116°23′,灰喜鹊种群,筑巢行为,植被类型:杨树。

数据上传的进度条慢慢爬过100%,小欢欢却盯着那三只灰喜鹊发愣。

它们的羽毛不像它这样,每一根都精准复刻了麻雀的斑纹,甚至连羽轴上的细小纹路都分毫不差——灰喜鹊的羽毛有些凌乱,翅膀下还沾着几根草屑,但它们互相梳理羽毛时,喙碰到对方颈部的力度,轻得像风拂过花瓣。

“模拟生物行为”,小欢欢想起准则里的这一条。它试着凑近了些,学着灰喜鹊的样子,用喙梳理自己的次级飞羽。钛合金喙碰到纳米薄膜的瞬间,传感器传来轻微的摩擦感,程序里突然跳出一段模糊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