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录音笔成了我标配的装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毒舌的吐槽成了我的武器。
我的专栏迅速形成了固定风格和体系:
代号系统: 为保护隐私,也怕被揍,所有主角均以特征命名。
“妈宝男先生”、“香水刺客女士”,香水味浓到能当生化武器、“普信男天花板先生”,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人间油物先生”,土味情话尬出天际……
评测维度:外观形象、言谈举止、消费观、价值观、奇葩指数、避雷指数。
甚至后期还加入了“市值影响”评估,即该篇报告发布后,理论上会对当事人在本地相亲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造成多大负面影响。
收费模式: 单篇5元,包月50,包年500,童叟无欺。
我的文笔越发老辣,观察越发犀利,总能精准戳中读者笑点和痛点。
专栏粉丝数呈指数级增长,甚至开始有人给我投稿,提供自己相亲对象的奇葩素材,请求我“点评”,我甄选后采用,支付爆料人稿费,通常是一次爆料够买杯奶茶。
很快,《相亲市场避雷指南》成了本地都市青年,尤其是活跃在相亲战场上的人们心照不宣的秘密武器。甚至催生了一句黑话:“今天你指南了吗?”
我的匿名ID“雷神”,成了相亲圈一个神秘的传说。
有人爱我入骨,称我为民除害;
有人恨我入骨,骂我是在制造焦虑、诽谤中伤。
我的专栏,真的开始左右一些人的“相亲市值”。
据说一位被我命名为“华尔街之狼,mini版”的金融男,因为被我吐槽“全程都在计算投入产出比,连微笑的弧度都像经过成本核算”,导致他连续三次相亲被女方婉拒,据说对方都隐约表示“看过关于他的某些评价”。
另一位“人间香奈儿,A货版”女士,因为被我火眼金睛看出她全身logo皆仿品还吹嘘家境,据说在某个名媛圈混不下去了。
2.
我当然知道这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
但我给自己划了底线:
一,绝对匿名;
二,基于事实,录音为证,只是进行了“艺术加工”;
三,不泄露任何真实个人信息。
我只是个无情的吐槽机器罢了。
看着每月稳定入账甚至偶尔能超过我工资的专栏收入,我一边有点心虚,一边又忍不住窃喜。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痛苦财富”吧。
直到我遇见了陈默。
那是一次我本来毫无期待的相亲。
介绍人是我妈,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青年才俊,海归博士,家境优渥,人品端方。
我内心呵呵一笑,熟练地检查好了录音笔。
管你什么才俊,最终都会成为我专栏里的素材。
见面地点约在一家格调清雅的咖啡馆。
我去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坐在靠窗的位置。
阳光透过玻璃落在他身上,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口微微挽起,正在低头看一本书,侧脸线条干净利落。
第一印象:清爽,不油腻。难得。
我走过去,他若有所觉地抬起头,看到我,站起身,露出一个微笑:
“方安然?你好,我是陈默。”
声音温和,举止得体,没有过度热情,也没有刻意冷淡。
落座后,点单,他自然地将菜单递给我,询问我的喜好,然后补充了一句:“这家的海盐芝士拿铁不错,你可以试试。当然,看你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