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瓷语惊心
1.永乐瓷的暗语
2024年10月23日,霜降。
金陵博物院瓷器厅的恒温系统在凌晨3点17分发出警报,值班保安赶到时,展柜玻璃完好无损,唯独那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台座上静静躺着的一片碎瓷。
刑侦支队队长陈奕臻捏起瓷片,指腹轻轻摩挲断面,忽然顿住。
“釉层下0.3毫米处,气泡排列呈规律性网格。”他眯起眼,将瓷片举向晨光,“这不是普通盗窃案。”
站在一旁的年轻刑警疑惑:“陈队,您的意思是?”
“赝品做得太完美,反而露馅。”陈奕臻嗓音低沉,“真品的气泡分布是自然随机的,而这片瓷的气泡——像密码。”
2.修复师的直觉
苏萱婷抱着一摞文物档案匆匆穿过警戒线。
作为金陵文物局的普通职员,此时她的职责只是按照领导指示把瓷器厅展出品的相关档案资料整理影印出来交给刑侦队,而非参与案件侦破。但当她瞥见证物袋里那片泛着蛤蜊光的青花瓷片时,身体先于理智做出了反应。
“请把紫外线灯调到365纳米。”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拒绝的笃定。
陈奕臻挑眉,示意技术员照做。
蓝光扫过瓷片底足的“永乐年制”篆书款,苏萱婷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不是现代仿品。”她指尖微微颤抖,“这是宣德年间官窑的‘补代瓷’。”
陈奕臻目光一凛:“什么意思?”
“永乐压手杯存世稀少,宣德年间曾命官窑烧制一批替代品,专供皇室赏赐功臣。”苏萱婷深吸一口气,“但这一片……是赝品中的赝品。”
3.反向认证
刑侦队的案情分析室里,投影仪映出一张三维激光扫描重建的犯罪现场图。
“盗贼使用了特制液压装置,完美避开展柜的震动传感器。”技术员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但我们在展台边缘检测到微量三羟基硬脂酸甘油酯——一种罕见的润滑油成分。”
陈奕臻抱臂沉思:“能搞到这种润滑油的,要么是精密仪器制造商,要么是……”
“专业文物修复工作室。”苏萱婷突然接话。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她。
她抿了抿唇,继续道:“这种油常用于古书画修复,防止卷轴粘连。”
陈奕臻盯着她:“苏小姐,你对文物很了解?”
“我父亲是苏明远。”她轻声说。
会议室瞬间安静。
——苏明远,古籍鉴定和修复专家,五年前因涉嫌参与故宫特展赝品案被调查,最终自杀身亡。
陈奕臻的眼神变得锐利:“所以,你认出那片瓷,是因为……”
“因为它和我父亲笔记里记载的‘天香阁主’手法一模一样。”苏萱婷抬起眼,“盗贼似乎不是随便选的瓷器……”
4.鱼戏莲的旧案
雨夜,陈奕臻送苏萱婷回家。
车停在老城区一栋砖红色小楼前,苏萱婷解开安全带时,颈间挂着的断成两半的鱼戏莲纹玉坠滑出衣领。
陈奕臻的目光凝固了。
“这枚玉坠……”
“我父亲留给我的。”她下意识握住它,“他说,这是我出生那天,一位故人送的。”
陈奕臻的呼吸微滞。
——二十多年前,金陵博物院曾发生一起持械抢劫案,劫匪目标正是一批未公开的战国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