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她:“你父亲留下的谜题,还没有结束。”
远处,南京城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
而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
第二卷:青铜密码
1.青铜鼎上的密语
2024年11月7日,立冬。
金陵文物局地下库房,苏萱婷的指尖轻轻抚过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鼎。鼎腹内壁刻着十二行铭文,锈迹斑驳,却仍能辨认出古老的篆书。
“陈队长,你看这里。”她指向第三行末尾的符号,“这个‘鱼’形纹饰,和我的玉坠一模一样。”
陈奕臻俯身细看,果然,在青铜鼎的铭文中,嵌着一个极小的鱼戏莲纹刻痕。
“这不是巧合。”他沉声道,“你父亲留下的玉坠,可能和这件青铜鼎有关。”
苏萱婷翻开父亲的笔记,快速检索“青铜器”条目,忽然停在一页:
“西周‘鱼鼎’,铭文藏讯。莲纹为钥,天香为引。”
她猛地抬头:“这件鼎……是赝品!”
2.消失的真品
三小时后,文物鉴定委员会的报告确认:
库房里的西周青铜鼎,是民国时期的仿制品。
“真品去哪了?”陈奕臻盯着库房登记簿,“记录显示,它最后一次被调阅是在……”
“1998年。”苏萱婷声音微颤,“调阅人……是我父亲。”
档案室陷入死寂。
陈奕臻的手机突然响起,技术科发来一条紧急消息:
“周临渊名下的私人飞机,今早飞往香港。”
苏萱婷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颈间的玉坠。
“他去香港干什么?”
“或许……”陈奕臻眼神锐利,“和六十年前那批‘豫园四家’带走的文物有关。”
3.豫园四家的秘密
深夜,陈奕臻的办公室。
投影仪映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1949年,上海豫园,四位文物大家合影。
“周家、林家、苏家、谢家。”陈奕臻指着照片,“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文物鉴定与收藏家族。”
苏萱婷凝视照片最右侧的年轻人:“这是我祖父?”
“对。苏家以青铜器鉴定闻名,而你祖父——”他顿了顿,“是唯一反对将文物运往海外的人。”
照片背面,有一行褪色的小字:
“四家盟约,天香为证。莲纹现世,各归其位。”
苏萱婷忽然想起什么,迅速翻出父亲的信:“‘莲纹为钥’……难道玉坠是开启某物的钥匙?”
陈奕臻目光一凛:“周临渊去香港,可能是为了找‘天香阁’当年藏起来的东西。”
4.香港迷局
香港,荷李活道古董街。
周临渊走进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柜台后的老人抬眼看他:“周先生,多年不见了。”
“谢伯,我来取家父寄存的东西。”
老人沉默片刻,从柜台下取出一个黑檀木匣,推给他:“你父亲说过,若有人持双‘鱼钥’来取,便物归原主。”
周临渊苦笑:“可惜,另一枚鱼钥不在我手里。”
“那便不能给你。”老人收回木匣,“这是规矩。”
书店的门突然被推开。
苏萱婷和陈奕臻站在门口,风铃轻响。
“另一枚鱼钥在这里。”苏萱婷举起颈间的玉坠,“现在,能告诉我们匣子里是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