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四十一、正合式古琴:大巧若拙的中和之音

在古琴众多琴式中,正合式以其朴实无华的外表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这种琴式整体线条方正平直,琴身上下宽度基本一致,看似简单却暗合"大巧若拙"的至高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中和"的审美理想。

正合式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正值古琴艺术发展的成熟阶段。当时的文人琴家在经历了唐宋时期华丽繁复的琴式创新后,开始追求一种更为内敛、质朴的琴体形态。正合式的出现,标志着古琴艺术从外在形式的追求转向内在精神的表达。据《五知斋琴谱》记载,正合式"方正平和,不事雕琢,取中和之音",这种设计理念与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形制特点上,正合式琴体上下匀称,面板弧度平缓,岳山与龙龈高度适中,整体呈现出一种端庄稳重的美感。琴额与琴尾的宽度相差不大,形成一种方正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看似简单,实则对制琴工艺要求极高——任何细微的偏差都会破坏整体的和谐感。琴腹内的共鸣腔也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琴音圆润饱满而不失清雅。

正和式琴音的最大特点是"中和"。其音色不追求高亢激昂,也不刻意表现低沉婉转,而是在平和稳定的基调中展现丰富的层次变化。弹奏时,琴音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既不过分张扬,也不显得沉闷。这种特质使得正和式特别适合演奏《平沙落雁》《良宵引》等表现宁静致远意境的琴曲。

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都对正和式情有独钟。清代琴家徐祺在《五知斋琴谱》中特别推崇正和式,认为它"最得中和之气"。近代琴家查阜西也常用正和式演奏,他评价这种琴式"音韵平和,最宜修身养性"。在当代,正合式虽然不如伏羲式、仲尼式那样常见,但在追求古朴自然的琴家中仍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正和式的文化内涵与儒家思想深度契合。它方正的造型象征着"规矩方圆"的处世哲学,平和的音色体现着"中庸和谐"的价值追求。在弹奏正和式时,琴人往往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这种琴式提醒人们,在艺术追求中不必过分标新立异,在生活态度上应当保持平和从容。

从制作工艺角度看,正合式对琴材的要求颇为特殊。面板宜选用纹理直顺、质地均匀的桐木,既能保证声音传导的稳定性,又不会因纹理过于鲜明而影响整体的朴素美感。这种选择体现了"重质轻饰"的工艺理念——不依赖材料的华丽外表,而追求声音本质的纯正。

在当代古琴发展中,正合式虽然不是主流,但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提醒我们,艺术的最高境界往往不在于形式的繁复,而在于内涵的深厚;不在于外在的张扬,而在于内在的和谐。正和式就像一位智者,以最朴实的外表,传递着最深刻的道理。

四十二、列子式古琴:道法自然的飘逸之韵

列子式古琴以其独特的琴式造型和超凡脱俗的音韵,承载着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这种琴式相传源于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列御寇(列子),其琴体修长飘逸,线条流畅自然,仿佛要乘风而去,完美诠释了道家追求自由逍遥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