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式的起源与道家文化密不可分。据《列子·汤问》记载,列子能"御风而行",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自由精神。这种琴式相传为列子所创或与其相关,琴身修长,琴颈与琴腰的过渡自然流畅,整体造型犹如一位衣袂飘飘的仙人,即将乘风飞升。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道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理想境界。
在形制特点上,列子式琴体相对修长,琴项(琴颈)与琴腰(琴身中部)的曲线过渡极为自然,没有明显的棱角。琴面弧度平缓,琴尾收束自然,整体呈现出一种轻盈飘逸的视觉效果。琴额部分通常较窄,琴肩位置较低,使得整个琴体看起来更加舒展。这种设计既保证了演奏的实用性,又最大限度地展现了道家美学中"大象无形"的意境。
列子式琴音的最大特色是"空灵"。其音色清越悠远,余韵绵长,仿佛能穿透云霄,与天地共鸣。弹奏时,琴音如清风拂过竹林,又似山涧清泉流淌,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种特质使得列子式特别适合演奏《列子御风》《逍遥游》等表现道家逍遥境界的琴曲。
在历史传承中,列子式虽然不如主流琴式那样普及,但却深受追求精神自由的琴家喜爱。明代琴家蒋克谦在《琴书大全》中记载:"列子式琴,音韵清越,有飘然出尘之致。"清代道士琴家闵一得也常弹列子式,将其作为修道养性的重要工具。在当代,一些注重精神修行的琴家仍然保持着对列子式的喜爱。
列子式蕴含着深刻的道家哲学。其修长的造型象征着"长生久视"的生命追求,流畅的线条体现着"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空灵的音色传达着"大音希声"的至高境界。弹奏列子式时,琴人往往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宇宙观。
从制作工艺角度看,列子式对琴材的振动特性要求较高。面板宜选用质地轻盈但共振良好的桐木,背板则常用密度适中的梓木,以达到"轻而不虚,实而不浊"的音色效果。这种选材体现了道家"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维——不依赖材料的厚重坚实,而追求声音的灵动飘逸。
在当代古琴发展中,列子式提醒我们,音乐艺术不应局限于技巧的展示和形式的完美,更应当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超脱。它就像一剂清醒剂,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份道家式的逍遥心态,在艺术追求中不忘精神的自由本质。
四十三、伶官式古琴:宫廷雅乐的庄严之音
伶官式古琴承载着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辉煌历史,其庄重大气的琴式造型和雍容华贵的音韵特点,完美体现了古代礼乐制度的文化内涵。这种琴式相传与周代伶官(宫廷乐官)有着密切关联,是古代雅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伶官式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当时设有"大司乐"等乐官职位,负责宫廷雅乐的演奏。伶官式琴很可能就是这些宫廷乐官所使用的标准琴式。其琴体较为宽大厚重,造型端庄规整,体现了周代"礼以节人,乐以和众"的礼乐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伶官式逐渐成为宫廷雅乐的代表性琴式。
在形制特点上,伶官式琴体相对宽大,琴面弧度饱满,岳山较高,龙龈宽厚,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大气的视觉效果。琴项与琴腰的过渡较为平稳,没有过于夸张的曲线变化。琴额部分宽阔,琴尾收束方正,给人以稳定平衡的感觉。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琴音的宏亮饱满,又体现了宫廷音乐的庄严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