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伶官式琴音的最大特点是"庄重"。其音色浑厚饱满,共鸣强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弹奏时,琴音如钟鼓齐鸣,又似黄钟大吕,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这种特质使得伶官式特别适合演奏《文王操》《幽兰》等表现皇家气派和君子风范的琴曲。

在历史传承中,伶官式主要流传于宫廷和官方音乐机构。唐代宫廷设有"琴待诏"等职位,演奏的就是这种庄重的伶官式琴。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宫廷雅乐中使用的古琴"体大音宏,有庙堂之气"。在明清时期,伶官式虽然不再是主流琴式,但在宫廷祭祀等重大场合仍有使用。

伶官式蕴含着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其庄重的造型象征着"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宏亮的音色体现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权威,规范的演奏程式传达着"乐统同,礼辨异"的社会功能。弹奏伶官式时,琴人往往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代"礼乐教化"的政治智慧。

从制作工艺角度看,伶官式对琴材的质地和工艺要求极高。面板通常选用纹理均匀、质地坚实的桐木,以保证声音的宏亮和稳定;背板则用密度较高的梓木,增强共鸣效果。这种选材和制作工艺体现了古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匠精神。

在当代古琴发展中,伶官式虽然不再是主流,但其承载的礼乐文化精神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提醒我们,音乐艺术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手段,也应当承担起教化人心、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伶官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当代文化中礼仪和音乐的缺失,思考如何重建精神文化的庄严性。

四十四、师旷式古琴:盲圣乐师的通神之器

师旷式古琴以其独特的琴式造型和神秘的通神色彩,承载着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的传奇故事。这种琴式相传为师旷所创或与其相关,琴身造型独特,琴体修长,琴头微昂,仿佛要指向天际,与神灵对话,完美诠释了古代乐师"以琴通神"的神秘传统。

师旷式的起源与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密不可分。据《左传》《史记》等典籍记载,师旷是晋国著名的盲人乐师,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和通神能力。他通过琴音预测国运,谏言君王,留下了"师旷鼓琴,玄鹤集舞"等神奇传说。师旷式琴很可能就是这位盲圣乐师所使用的琴式,其独特的造型体现了古代乐师"以琴通神"的神秘传统。

在形制特点上,师旷式琴体相对修长,琴头部分微微上扬,呈现出一种指向天际的姿态。琴项与琴腰的过渡自然流畅,琴面弧度平缓,整体造型简洁而不失庄重。琴额部分通常较窄,琴尾收束平稳,给人以稳定平衡的感觉。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师旷作为盲人乐师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也蕴含着"通神"的神秘寓意。

师旷式琴音的最大特色是"通神"。其音色清越悠远,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仿佛能直达天听。弹奏时,琴音如天籁之音,又似神灵低语,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种特质使得师旷式特别适合演奏《玄鹤鸣》《神人畅》等表现通神境界的琴曲。

在历史传承中,师旷式虽然不如主流琴式那样普及,但却深受追求精神境界的琴家喜爱。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师旷鼓琴,能感天地,动鬼神。"唐代琴家赵耶利也推崇师旷式,认为它"音韵通神,最得古意"。在当代,一些注重精神修行的琴家仍然保持着对师旷式的特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