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初来乍到的异乡人与萌芽的误解
九月的乡政府大院,梧桐树影还带着夏末的余温,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办公楼前时,额角已经沁出了薄汗。作为离家七百多公里的外省人,这座南方小城的湿热空气和陌生方言,让我刚落地就泛起一阵异乡人的局促——直到组织委员笑着指给我看宿舍区,说“还有几个年轻人跟你差不多时候来的,以后你们就是搭子了”,我心里才稍稍松了些。
最先认识的是陈阳和李薇。他们俩是两个月前一起入职的公务员,陈阳是本地人,天生一副自来熟的性子,说话时总带着爽朗的笑,见我搬行李,没等我开口就撸起袖子帮忙;李薇站在陈阳旁边,个子不高,说话时声音轻轻软软的,带着点怯生生的劲儿,听陈阳说,她老家离这儿两百公里,也是个“外地姑娘”。或许是“异乡人”的标签让我们多了层亲近感,李薇后来跟我聊天时,总爱说“在这儿没什么朋友,感觉特别孤单”,每次她这么说,我都会想起自己跨越半个中国来这儿的选择,忍不住用“我离家七百多公里呢,比你还远,慢慢就习惯了”来安慰她。那时我以为,这份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会让我们成为不错的朋友。
但李薇似乎更依赖陈阳。大概是陈阳总主动帮她处理工作上的麻烦,又时常喊她一起去食堂吃饭,李薇几乎凡事都先找陈阳。我好几次在走廊碰到他们,要么是陈阳帮李薇拎着东西,要么是在走廊聊着晚上一起去哪吃饭,甚至连去食堂吃饭也是一块去一块回宿舍,他们的宿舍也挨在一块,据党政办主任说,这宿舍还是他们两个自己选的呢。有次我去找陈阳借东西,刚走到宿舍区就看见陈阳直接推开了李薇的宿舍门,喊着“上次说想喝的那个饮料我给你带来了”,李薇在里面应了一声,语气里没什么意外,好像这样的“寒暄”早已成了常态。
比我早来一个月的,还有事业编的赵宇。他被分到了周彤所在的办公室,周彤是去年来的三支一扶,性格温和,见人就笑,在年轻人里口碑极好。赵宇刚入职时什么都不懂,从报表填写到业务对接,全是周彤手把手教的——我好几次路过他们办公室,都看见周彤拿着文件,耐心地跟赵宇讲解流程,赵宇听得认真,偶尔点头时,眼里还带着点感激的笑意。那时办公室的同事总打趣“小赵真是遇上好师傅了”,周彤每次都笑着摆手“都是应该的”,赵宇也会跟着说“多亏了周彤姐,不然我真不知道要卡壳多久”。
后来我才知道,陈阳心里早就不只是“同事”的想法了。有天晚上我们几个年轻人凑在食堂吃夜宵,陈阳喝了点啤酒,趁着酒劲儿跟我小声嘀咕:“你说李薇是不是对我也有点意思?她有事总找我,上次我感冒,她还特意给我带了药。”我愣了愣,想起李薇跟我抱怨孤单时的样子,犹豫着说“可能她就是把你当靠谱的朋友吧”,陈阳却摆了摆手,眼里带着点笃定的笑意:“再看看,等国庆前我找机会跟她表白。”
没过多久,事业编的苏晓也入职了,组织委员把她分到了李薇隔壁的工位,两人成了办公室搭子。苏晓是个很利落的姑娘,说话做事都透着干脆,第一次跟我打招呼时,还笑着说“听说你也是外地来的?以后多交流交流”。那段时间,陈阳俨然成了我们这群年轻人的“组织者”,周末喊着去打球,下班约着去吃本地小吃,有时候晚上没事,还会在宿舍区的小广场支起桌子就打打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