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而这一次,他不再是被蒙在鼓里的棋子。
第二章 第一节:无声的惊雷
清河村的线索像一粒火种,重新点燃了林默内心几乎熄灭的火焰,但这一次,燃烧的不再是莽撞的激情,而是冷静的算计。他记住了老周的话——“多听少说”、“事不是非黑即白”,也开始真正琢磨这些话背后的生存哲学。
硬碰硬,他试过了,代价是粉身碎骨。现在,他需要另一种武器:规则之内的智慧,或者说,利用规则缝隙的“巧力”。
信访局,这个信息的汇聚之地,本身就是一件被忽视的利器。它不仅是缓冲带,更是一个特殊的观察哨和传声筒。林默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工作方式。他依旧耐心倾听,但倾听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安抚,而是筛选和挖掘。他仔细整理每一份可能有价值的信访材料,尤其是那些涉及工程建设、土地审批、环境评估等与他过去专业领域相关,又可能触及某些敏感神经的案件。
他不再试图自己去当那个“捅破天”的人。他学会了“按规定转办”,但在撰写信访转办摘要和初步意见时,会运用他出色的分析能力,将纷乱的材料梳理出清晰的逻辑链,将核心矛盾和疑点精准提炼,措辞严谨客观,却字字指向要害。这些材料按照流程,被送往纪委、审计、甚至上级主管部门的信访通道。它们混在成千上万份普通信访件中,看似不起眼,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对于专业的监督部门来说,或许就是一枚需要重点关注的信号弹。这是“借”纪律检查之力。
同时,他想到了那个只见过一面的记者——苏晚晴。那是他刚来信访局不久,苏晚晴为了做一个关于“城市边缘群体”的专题,来信访局了解情况。当时林默心灰意冷,对她的采访请求十分冷淡。但现在,他翻出了那张被扔在抽屉角落的名片。
《北川日报》首席调查记者。这是一个来自体系之外,却同样拥有巨大能量的渠道。
他没有贸然联系。他在等一个机会。
很快,机会来了。另一桩关于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使用不明的集体信访案转到林默手上。居民们质疑工程质量和资金流向,但提供的材料杂乱无章。林默凭借在发改委练就的专业技能,很快从一堆零散收据和合同中发现了端倪——中标单位的资质、材料的采购价格、甚至验收报告的数字都存在明显疑点,其操作手法,与他当初报告中质疑的那家公司如出一辙。
更重要的是,他顺藤摸瓜,发现这个项目的某个分包商,与清河村鑫城化学的某个原料供应商,竟然指向同一家神秘的控股公司。
线索再次隐隐交汇。
这一次,林默没有声张。他耐心地指导来访居民如何更有条理地整理证据链,却绝口不提自己的分析。然后,在一个周末,他用一部未实名的公共电话,拨通了苏晚晴的号码。
“苏记者吗?我这里有一些关于北川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线索,材料比较详实。我想,或许对你的调查报道有帮助。”他的声音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像一个普通的线人,“材料我可以放在一个地方,如果你感兴趣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