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的苏晚晴显然有些意外,但调查记者的本能让她立刻警惕起来:“你是谁?为什么给我这些?”
“一个看不惯蛀虫的人。”林默淡淡道,“信不信,由你判断。东西我会放在人民公园南门第三个储物柜,密码是你的生日倒过来——我读过你关于记者职业道德的那篇专访,上面提到过。”
他提前做足了功课,既展示了诚意,也最大限度隐藏了自己。挂掉电话,他将一份精心整理、抹去所有信访和个人痕迹、只保留核心事实疑点的材料复印件,放入了指定的储物柜。
几天后,林默在最新一期的《北川日报》深度版,看到了苏晚晴署名的重磅调查报道《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疑云:惠民工程为何民心难安?》。文章数据扎实,逻辑清晰,矛头直指项目背后的操作黑幕,虽然暂时没有提到任何大人物的名字,但已在市内掀起轩然大波。
看着报纸,林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端起已经凉掉的茶水喝了一口。
借媒体之刀,搅动舆论,迫使某些人不得不做出回应和动作——只要他们动起来,就可能露出更多破绽。
老周端着茶杯溜达过来,瞥了一眼他桌上的报纸,悠悠地说了一句:“这记者笔头子挺厉害啊,捅马蜂窝了。”他看似浑浊的眼睛扫过林默,似乎无意地加了一句,“不过这世上的事啊,有时候东风压不倒西风,就得借点外面的风。小子,茶凉了,该换点了。”
林默心中微微一震,抬起头,正好对上老周那双仿佛洞悉一切却又什么都不在乎的眼睛。
他忽然明白,老周或许早就看透了他的小动作,却没有点破,反而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一种默许甚至点拨。
“是啊,周科,”林默拿起茶杯,走到饮水机旁接上热水,水汽氤氲中,他的声音平静无波,“是该换点新的了。”
热水注入,茶叶重新翻滚舒展。
就像这沉寂已久的棋局,因为他悄无声息的“借力打力”,终于开始,风云涌动。
第二章 第二节:微光
林默“借刀杀人”的策略初显成效。苏晚晴那篇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报道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市里成立了联合调查组,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很可能又是雷声大雨点小,但至少迫使某些人暂时收敛,也让一些长期被压制的矛盾重新浮出水面。
信访局接待的涉及相关领域的投诉悄然增多。林默变得更加忙碌,但他不再感到茫然和挫败。他谨慎地运用着从老周那里学来的“和光同尘”的生存智慧,以及自己精准的分析能力,开始有选择地处理一些积压已久、牵扯复杂但并非完全无解的“硬骨头”案件。
他不再试图去评判对错,而是专注于寻找“解决”的路径——在法律、政策和人情世故的狭窄缝隙间,找到那个能让各方勉强接受、至少能让事情向前推动的平衡点。
第一起是困扰多年的“烂尾楼”业主集体信访案。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跑路,项目停滞,几百户业主房财两空,常年上访。之前的处理方式多是安抚和拖延。林默没有简单地转交住建部门,他花了大量时间梳理项目脉络,发现该地块涉及部分历史遗留的规划调整问题,而当时负责审批的某位领导(已调离)存在程序瑕疵。他并未直接指责,而是巧妙地将这一点与当前市里“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的政策重点相结合,撰写了一份极有说服力的报告,建议由政府牵头,引入有实力的国企接盘,并利用政策空间化解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报告数据扎实,方案可行,风险可控。他通过信访渠道按程序上报,但抄送范围经过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