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否决之谜

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纷纷扬扬,将这座北方名校裹成一片寂静的白。历史系教授陈砚之坐在办公室里,指尖的烟灰簌簌落下,如同他此刻的心境。电脑屏幕上,他的个人公众号后台显示着最新一篇未刊论文《清代东北流人社会结构再探》的数据:阅读量1.2万,点赞386,留言区满是“陈老真知灼见!”“醍醐灌顶!”的追捧。

桌上那封来自校人事处的信,他已经读了七遍。措辞官方、严谨,甚至带着一丝虚伪的惋惜——“经综合评议,您本次一级教授申报未获通过。感谢您对学术事业的卓越贡献……”

卓越贡献。陈砚之几乎要冷笑出声。四十年埋首故纸堆,七部专著,上百篇论文,两度斩获国家级社科大奖。他一生清高孤傲,唯独将“国家一级教授”这个头衔视为终末的灯塔。如今,灯塔熄灭了。

他掐灭烟,枯坐良久。忽然想起去年在系里迎新活动上玩过的“海龟汤”游戏。那个凭借“是”或“不是”来步步逼近真相的逻辑游戏。此刻,他面对的无疑是一碗最苦涩、最离奇的“海龟汤”。

汤面是:他,陈砚之,为什么评不上一级教授?

他知道评审委员会由十一人组成,匿名投票,需获三分之二票数方能通过。他推定自己必然得了不少反对票。他要猜出,是谁投下了那致命的否决票。

第一个被他列入名单的是对面的赵教授。研究近代经济的赵宝成,与他学术路径迥异,曾在会议上公开批评他的明清人口史研究“过于唯心”。两人关系冷淡,是众所周知的“不对付”。赵还曾私下调侃过陈砚之公众号上那张穿着紧身运动服、腆着肚子在健身房镜前自拍的“健身照”,说“老陈这精神胜利法练得比肌肉好”。

陈砚之踱步到窗边,用海龟汤的逻辑向自己提问:是赵宝成吗?

他内心自答:可能是。动机充足。

但他旋即想到赵教授上月还特意来请教过他关于清代粮价史料的问题,态度谦逊。以赵的耿直,若真厌恶他,不必如此。逻辑上,这不构成“不是”的理由,但心里那根弦微微松动。

他拿起茶杯,走向茶水间,仿佛只是无意路过。在门口“偶遇”了正要出来的赵宝成。

“老赵,”他状若随意地开口,声音有些发干,“上次你说的那份档案,我后来想了想,或许可以查查宫内务府的杂买档……”

赵宝成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真切的笑容:“哎呀,陈教授!太感谢了!我正为这个抓瞎呢!您可帮了大忙!哦对了,我昨天还拜读了您公众号那篇新文章,发人深省啊!”那热情不似作伪,甚至带着一丝对他突然主动搭讪的受宠若惊。

陈砚之含糊应酬两句,退了出来。

内心问答:他对我有如此明显的敌意吗?

答案倾向于:不是。

下一个是年轻的李副教授。李副教授曾是他的学生,后转为同事,却似乎总急于摆脱“陈门”的标签,近年研究方向愈发标新立异,与他渐行渐远。李副教授曾在一次青年教师聚餐时,笑着指着手机屏幕说“陈老师又晒健身成果了,这毅力我们真比不了”,引来一片心照不宣的低笑。

陈砚之回到办公室,给李副教授发了封邮件,询问他新论文里引用的一处冷僻史源。邮件发出不到十分钟,门就被敲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