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夜,厂后街的雪下得正紧,老槐树的枝桠裹着厚雪,像支支冻在冰里的竹笔。星空工坊的玻璃穹顶下却暖意融融,么小兵和林晓燕正围着全息投影,看着小虎在巴黎调试“亓明星”的纪念装置——座用榫卯结构搭建的星轨塔,塔身嵌满了会发光的星轨盘扣,每到整点就会播放亓明《山海杂记》里的片段录音。
“还有三个小时就是亓爷爷的诞辰了。”小丫头抱着个红木礼盒,里面装着么家第五代小家伙画的“未来兽”金粉图,“太爷爷说要在‘亓明星’最亮的时候,把这幅画通过射电望远镜发出去。”
林晓燕把礼盒放进特制的信号发射器,盒子的锁扣是个微型的“天枢扣”,扣上时发出的声波能与“亓明星”的轨道频率同步。“亓先生在杂记里写,‘冬至子时,星轨最明,可通天地’。”她调试着发射器的参数,屏幕上跳动的波形里,隐约能看见金粉流动的轨迹,“当年他在昆仑山,就是在这样的夜里画完了《山海图》的最后笔。”
么小兵突然注意到,那支昆仑山的竹笔正悬浮在发射器旁,笔尖的金粉顺着信号线路流动,在屏幕上画出道螺旋状的星轨,与“亓明星”的运行轨道完美重合。“这老东西,比电脑还准。”他笑着摇头,却见竹笔突然俯冲下来,在礼盒上轻轻点了点,金粉顿时在木盒表面化作行小字:“笔墨有灵,星河为证”。
冬至子时,全球的么记门店同时亮起了星轨灯。巴黎的星轨塔顶端,盘扣组成的“和”字突然亮起,与夜空中的“亓明星”遥相呼应;纽约分店的橱窗里,全息投影的《宇宙山海图》开始旋转,青龙嘴里叼着的盘扣发出与“亓明星”同频的脉冲;而在厂后街的星空工坊,么小兵按下了发射器的启动键,载着“未来兽”金粉图的信号,顺着竹笔画出的星轨,向着宇宙深处飞去。
信号升空的瞬间,穹顶外的雪突然停了,云层裂开道缝隙,“亓明星”的光芒穿透云层,在雪地上照出个巨大的光斑,光斑里竟浮现出亓明的身影——青衫长褂,手持竹笔,正对着工坊微笑。他抬手在空中画了个圈,雪地上的金粉便化作条星轨,从老槐树直通向星空,无数的盘扣和榫卯图案沿着星轨缓缓上升,像条连接人间与宇宙的项链。
“是亓爷爷!”孩子们欢呼着扑到窗边,小丫头举着迷你竹笔,在玻璃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金粉透过玻璃,正好落在亓明的影像上,“您看到‘未来兽’了吗?它会带着盘扣飞到所有星星上!”
亓明的影像似乎笑了,竹笔在空中挥了挥,星轨上的盘扣突然开始播放孩子们的声音——有巴黎孩子用中文唱的《山海经》童谣,有厂后街孩子用法语说的“你好,宇宙”,最后是么家第五代小家伙咿咿呀呀的“盘扣,星,家”。这些声音混在一起,顺着星轨传到“亓明星”,再反射回地球,化作场金粉雨,落在每个么记门店的屋顶。
小寒那天,国际天文联合会发来贺电,说在“亓明星”的轨道上发现了团特殊的星际尘埃,其光谱特征与么记的金粉完全致。“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人造物质的痕迹。”秦教授举着光谱分析图,老泪纵横,“亓先生当年说‘笔墨能越星河’,原来不是夸张,是预言!”
消息传开后,全球的孩子都开始给“亓明星”寄信。巴黎的莉莉寄来了用薰衣草纤维做的盘扣,上面绣着“宇宙一家”;纽约的华裔男孩寄来了榫卯结构的“地球模型”,里面装着五大洲的泥土;而小丫头则寄了支用老槐树嫩芽做的迷你竹笔,笔尖沾着新熬的金粉,笔杆上刻着“我们在等你回家”。
这些信都被放进了么记特制的“星际邮包”,通过射电望远镜发送到“亓明星”。每个邮包的锁扣都是“天枢扣”,打开时会释放出股桂花蜜的香气——按亓明的配方,用地球的桂花蜜混合月球土壤熬制,据说能在星际空间保留百年不散。
大寒那天,星空工坊的“金粉档案馆”迎来了位特殊的访客——位研究星际通讯的科学家,带来了台能接收“亓明星”反射信号的仪器。当仪器启动时,房间里突然飘起了金粉般的光点,在空中组成幅流动的图像:亓明站在昆仑山的星空下,手里的竹笔正在块巨大的岩石上作画,岩石上的图案既有《山海图》的异兽,也有现代的星轨盘扣,最惊人的是,画的尽头竟有个小小的“未来兽”,正踩着星轨向地球跑来。
“这不是反射信号,是段被星尘记录的影像。”科学家调试着仪器,屏幕上的波形与《山海杂记》里的星图笔记完全吻合,“亓先生当年在昆仑山画的,可能不只是《山海图》,还有幅跨越两千年的‘时空山海图’。”
么小兵的竹笔突然从档案柜里飞出,在影像中的岩石上轻轻划了道,金粉顿时顺着划痕蔓延,将古代的异兽与现代的科技连接起来。影像里的亓明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回头对着镜头笑了笑,竹笔在空中画了个盘扣的形状,随即消失在星尘里。
立春那天,么记发布了“星河系列”新品——套能与“亓明星”互动的童装。衣服的领口处有个微型的星轨感应器,当“亓明星”运行到头顶时,衣服上的金粉就会亮起,在孩子身上投射出幅迷你《宇宙山海图》。最特别的是件“传承卫衣”,后背用金粉印着从亓明到么家第五代的手绘图腾,从青龙白虎到“未来兽”,像条流淌在时光里的金河。
“订单已经突破千万了。”周正举着全球销售地图,上面每个亮灯的城市都有么记的门店,“非洲的马赛族还定制了批‘图腾盘扣’,要用他们的珠绣工艺,把‘未来兽’和马赛神兽绣在一起。”
王强则带着木匠们,用从“亓明星”轨道带回的陨石碎片,制作了批“星核榫卯”。这种新型榫卯能在不同温度下自动调节松紧,就像有生命般。“俺在每个榫卯里都刻了亓先生的话。”他指着块陨石碎片上的纹路,“‘物有灵性,用之有心’,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到了太空也管用。”
雨水那天,么记的“星际工坊”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落成。工坊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可开合穹顶,能直接向星空发射信号。落成仪式上,么小兵和林晓燕亲手将件“传承卫衣”放进了新一代火星探测器的载荷舱,衣服的口袋里装着那支昆仑山的竹笔,笔杆上刻满了全球孩子们的名字。
“这是人类第一次把非遗技艺送上火星。”么小兵对着镜头说,身后是全球直播的屏幕墙,每个屏幕里都有孩子举着自己画的异兽,“亓明先生两千年前用竹笔画出了山海,今天我们要带着他的笔,去画更辽阔的宇宙。”
当探测器升空时,所有人都看到了道奇异的景象——火箭的尾迹里,竟跟着支由金粉组成的巨大竹笔,笔尖直指火星的方向。地面控制中心的屏幕上,竹笔的轨迹与探测器的航线完美重合,像位看不见的领航员,在前面开路。
惊蛰那天,火星探测器传回了第一张火星表面的照片。照片的角落,有个小小的金粉印记,正是那支昆仑山竹笔的笔尖形状。更令人惊叹的是,探测器搭载的微型机器人,用火星土壤混合带来的金粉,在火星表面画出了个巨大的“和”字,与地球厂后街老槐树下的“和”字完全相同。
“亓爷爷说对了!”小丫头举着照片,对着全息投影里的小虎大喊,“火星上真的能画出金粉画!”
小虎的影像笑着点头,背景是巴黎新落成的“山海星际博物馆”,馆内最显眼的展品是条用各国盘扣连接的“星轨链”,从地球模型直通向火星模型,链节上刻满了所有为么记技艺付出过的人的名字,从亓明到么家第五代的小家伙。
清明那天,么记的“宇宙家谱”正式上线。这是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档案,记录了从“燕记”到全球么记门店的所有故事:有林晓燕母亲当年缝制的第一双虎头鞋,有小虎在巴黎画的第一幅星轨盘扣,有安妮用铁塔钢筋做的第一支笔,甚至还有“亓明星”轨道上那些金粉尘埃的光谱数据。
“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么小兵滑动着虚拟屏幕,指尖划过“亓明”的名字,旁边立刻弹出他的《山海杂记》手稿和“亓明星”的星图,“就像亓先生说的,‘山海无界,人心相连’,不管在地球还是火星,不管是两千年前还是两千年后,我们都在同幅宇宙山海图里。”
林晓燕突然指着屏幕角落:“你看那是什么?”
众人凑近看去,只见“宇宙家谱”的源代码里,竟藏着行用金粉写的注释:“此谱永流传,因童心不灭”。这行字既不在程序设计里,也不在数据库中,仿佛是凭空出现的,就像亓明的竹笔,在数字世界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谷雨那天,么家第五代的小家伙举行了“开笔礼”。在星空工坊的穹顶下,他握着那支从火星回来的竹笔,在金粉盘里画了个小小的圈。金粉顿时扩散开来,在地面上组成幅巨大的星图,既包含了亓明的《山海图》,也有小虎的《宇宙山海图》,最外围是圈新的轨迹,指向更远的星系。
“这叫‘传承圈’。”么小兵抱着小家伙,指着星图最外围的轨迹,“就像你太爷爷说的,每个时代的人,都要在这幅图上添上自己的笔。”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举起竹笔,笔尖的金粉突然化作道光束,穿透玻璃穹顶,直冲向“亓明星”的方向。在全球直播的屏幕上,所有人都看到了——那道光束的轨迹上,浮现出无数双手的影子,从亓明的手,到么小兵的手,再到孩子们的手,层层叠叠,共同握着那支竹笔,在宇宙的宣纸上,画出永不停歇的“和”。
立夏那天,老槐树的新叶又绿了。么小兵和林晓燕坐在星空工坊的长椅上,看着孩子们在星图沙盘上嬉戏。小丫头正教莉莉的女儿画“未来兽”,么家第五代的小家伙则拿着竹笔,在沙盘边缘画着圈又圈的星轨。
“你看,这多像亓先生当年画的。”林晓燕指着沙盘里流动的金粉,“他说‘山海在人间’,原来不只是说手艺,更是说人心。”
么小兵望着玻璃穹顶外的星空,“亓明星”正亮得耀眼。他知道,那支昆仑山的竹笔永远不会老去,它会变成孩子们手里的蜡笔,变成星际探测器上的传感器,变成每个热爱山海的人心里的光。就像亓明在《山海杂记》最后页写的——
“所谓传承,不过是让山海住进每个人的心里,让笔墨化作永不熄灭的星,照亮代又代人回家的路。”
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摇晃,像支永远在书写的竹笔,而星空工坊的暖光,正顺着它的枝桠,顺着那些流动的金粉,顺着跨越星河的信号,传向宇宙的每个角落,告诉所有生灵:
山海永在,笔墨长存,人间有爱,宇宙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