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立夏刚过,厂后街的老槐树就绿得淌油,枝头垂落的新叶在风中轻晃,像无数支蘸了春水的竹笔。么小兵踩着晨光往星空工坊走,远远听见屋顶的玻璃穹顶下传来孩子们的惊呼,混着全息投影的电子音,倒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推开工坊大门,见二十几个孩子正围着巨大的星图沙盘,小虎的全息影像悬浮在沙盘上方,手里的虚拟竹笔一点,沙盘里的金粉就化作条青龙,顺着北斗七星的轨迹游向猎户座。

“看到没?这就是亓爷爷说的‘星轨引路’。”小虎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出,带着巴黎口音的中文里藏着笑意,“当年他在昆仑山观星,就发现青龙七宿的连线,正好能拼出个盘扣的形状。”

安妮的全息影像突然从沙盘里钻出来,金发上别着用星轨盘扣做的发卡:“我们在巴黎天文台验证过啦!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战国时期的星图真的藏着盘扣密码。”她手里的铁塔钢筋笔在空中一划,沙盘里顿时升起座虚拟的埃菲尔铁塔,青龙绕着塔尖盘旋,金粉簌簌落在塔身上,化作串流光溢彩的盘扣。

“安妮阿姨,麒麟该住哪个星座呀?”么家第四代的小丫头举着支迷你竹笔,笔尖沾着新熬的金粉,在沙盘边缘画了个圆滚滚的小兽,“太奶奶说麒麟是瑞兽,得住在最亮的星星旁边。”

林晓燕走过来,笑着擦掉小丫头鼻尖的金粉:“亓爷爷在《山海杂记》里写了,麒麟住在‘天枢星’旁边,就是北斗七星的勺柄尖上。”她从样品柜里拿出个红木小盒,里面装着颗鸽蛋大的水晶,透过阳光照在沙盘上,光斑里竟浮现出亓明手绘的麒麟图,正踩着星轨往天枢星跑去。

么小兵摸着水晶盒上的榫卯纹路,突然发现盒底刻着行极小的字:“童心即天心”。这是去年整理亓明手稿时,在《山海杂记》的夹页里发现的,当时只当是老先生的感慨,此刻看着孩子们用金粉在沙盘上创造新的异兽,突然懂了其中的深意——所谓传承,不过是让成年人守住颗童心,让孩子们的想象力自由生长。

小满那天,么记的“星际盘扣”研发成功了。林晓燕带着法国学员们在工坊的无尘室里忙碌,指尖的纳米丝线在显微镜下翻飞,将北斗七星的坐标织进盘扣的纹路里。最新型的“天枢扣”能感应星空的变化,入夜后会发出和对应恒星同频的微光,戴在身上就像揣着片流动的星空。

“NASA的人来看过了。”周正举着检测报告走进来,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说这技术能用于太空舱的密封系统,用盘扣的原理解决零重力下的连接难题。”他指着样品架上的新设计,“他们订了批‘朱雀扣’,要装在下一代登月舱上,说让中国的盘扣先在月球扎根。”

王强突然从外面冲进来,手里举着个金属零件:“俺们的榫卯星轨仪也成了!你看这接口,不用螺丝不用胶,全靠亓先生的‘自锁榫’,在零下两百摄氏度都能严丝合缝。”他把零件往沙盘上一放,金粉顿时顺着榫卯纹路流动,在沙面上拼出幅完整的月球环形山图,“这是按亓先生的草图改的,他早在两千年就画过月球的样子!”

么小兵看着这些融合了古老智慧与尖端科技的造物,突然觉得口袋里的竹笔轻轻颤动。他掏出来一看,笔杆上模糊的字迹竟清晰了一瞬,“亓”“么”二字之间,像是多了道闪烁的星轨,将两个跨越时空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

芒种那天,星空工坊举办了场特殊的“宇宙造物节”。孩子们用3D打印机制作榫卯异兽,法国学员用生物纤维编织星轨盘扣,天文爱好者协会的专家则在穹顶下讲解星座知识,最热闹的是“给星星起名字”活动——每个新设计的异兽都要对应颗小行星,由孩子们投票决定星名。

“就叫‘念念星’!”小丫头举着自己画的麒麟图,金粉在图上画出道闪亮的轨迹,“因为麒麟总念着要回家,就像星星总念着天空。”

安妮的女儿莉莉举着幅朱雀图反驳:“应该叫‘薰衣草星’,你看朱雀的翅膀上有薰衣草花纹,飞到天上也该带着花香。”

小虎的全息影像突然举起竹笔:“亓爷爷说,所有星星都该有两个名字,个中国名,个外国名,就像咱们的盘扣既有中文名,也有法文名。”他在空中画了道弧线,沙盘里的金粉顿时分成两列,左边是“念念星”三个汉字,右边是对应的法文“Niannian”,中间用星轨连在一起,“这样星星就成了会翻译的信使。”

么小兵看着孩子们围着沙盘欢呼,突然注意到穹顶外的老槐树上,不知何时落了群白鹭,正对着沙盘里的星图歪头张望,仿佛也在辨认那些闪烁的名字。树下的石碑前,新换的薰衣草正散发着香气,竹笔躺在石台上,笔尖的金粉在阳光下轻轻跳跃,像在应和孩子们的笑声。

夏至那天,么记收到了份特殊的礼物——NASA寄来的月球土壤样本,装在个榫卯结构的容器里,容器的锁扣正是么记设计的“玄武扣”。附信里说,这是为了感谢“星际盘扣”的技术支持,特意从月球背面采集的,希望能用来制作批特殊的金粉。

“按亓先生的配方,加点月土试试?”林晓燕拿着《山海杂记》,指着其中段批注:“取九天之土,调以星露,可使金粉通神明。”

张婶当即架起铁锅,按配方熬制新的金粉。月土被小心地混入艾叶灰,寅时的井水特意用磁场净化过,桂花蜜里加了莉莉带来的薰衣草蜜,熬到第七天夜里,金粉竟真的泛起了淡淡的蓝光,像揉碎的星光。

么小兵用竹笔蘸了点金粉,在张宣纸上画了颗小小的星星。金粉落下时,纸面突然浮现出幅微型星图,正是月球背面的模样,最中央有个极小的“么”字,像是被谁提前刻在上面的。

“亓先生早就知道咱们能到月球。”林晓燕的声音带着哽咽,“他画的《山海图》最后卷,其实就是月球的环形山。”

小暑那天,么记的“月球系列”童装正式发布。每件衣服上都有块透明的夹层,装着掺了月土的金粉,在阳光下能看到微小的星尘在流动。最特别的是件“玄武登月服”,用特殊面料制作,榫卯结构的关节能自由活动,后背的星图会随着体温变化显示不同的星座,像把能穿在身上的天文望远镜。

“巴黎分店的预约已经排到后年了。”周正拿着销售报表,手指在“月球盘扣”的订单上点了点,“皮埃尔说这是‘能穿的宇宙’,每个孩子穿上都像成了太空探险家。”

王强则带着木匠们制作“星轨家具”,用月球木纹做的榫卯桌椅,能通过触摸感应调节高度,桌腿的星图会随着时间变换,早上是东方苍龙,晚上是西方白虎,像上会报时的星座钟。“俺在桌角刻了亓先生的话。”他指着个极小的“和”字,“他说家具也该懂礼貌,要和人好好相处,和星星好好相处。”

么小兵站在样品间,看着这些融合了古老智慧与未来科技的造物,突然觉得整个工坊都变成了幅巨大的《宇宙山海图》。孩子们的笑声是流动的金粉,机器的嗡鸣是星轨的律动,而那支昆仑山的竹笔,就像这幅画的点睛之笔,在时光的长卷上,轻轻点出个温暖的“人”字。

大暑那天,星空工坊的穹顶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通过全息投影连线,手里举着件么记的“朱雀舱内服”,背景是舷窗外旋转的地球。“这盘扣太神奇了!”宇航员的声音带着激动的颤音,“在失重环境下还能严丝合缝,同事们都在问哪里能买到。”

孩子们挤在投影前,七嘴八舌地提问:“宇航员叔叔,朱雀在太空会失重吗?”“月球上的金粉会发光吗?”“能给‘念念星’带个盘扣吗?”

宇航员笑着举起舱内服的袖口:“你们看,我已经给朱雀扣系上了根红线,红线另一头绑着个小锦囊,里面装着地球的桂花蜜,这样朱雀在太空就不会像家了。”他突然指向舷窗外,“你们看那片星云,像不像小虎画的带翅膀的玄武?”

众人抬头看去,全息投影里的星云果然像只展翅的玄武,拖着长长的星尾在宇宙间游动。么小兵的竹笔突然从口袋里飞出,在投影上画了个小小的盘扣,将星云与地球连在一起,金粉顺着连线流动,在地球上化作棵老槐树的模样,正是厂后街那棵。

立秋那天,秦教授带来了个重磅消息——国家天文台发现了颗新的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正式命名为“亓明星”,以纪念这位两千年前的“天文画师”。授名仪式将在星空工坊举行,届时会通过全球直播,向世界介绍亓明的星图成就。

“这是人类第一次给战国时期的画家命名小行星。”老教授抚摸着新发现的亓明手稿,上面用朱笔标注着二十八宿的运行规律,精度堪比现代星图,“他不仅是艺术家,更是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早就用画笔预言了宇宙的大同。”

仪式当天,星空工坊的穹顶下挤满了人。么小兵作为亓明技艺的传承人,接过了“亓明星”的命名证书,证书的封皮用的是榫卯装帧,扣眼处是个微型的星轨盘扣。当他念起亓明在《山海杂记》里的话“天地无别,万物同源”时,穹顶外突然划过道流星,正好落在“亓明星”对应的方位,引得全场惊呼。

小丫头突然指着流星划过的轨迹:“是亓爷爷的竹笔!他在给咱们画新的星图呢!”

众人抬头看去,流星的尾迹果然像支巨大的竹笔,在夜空里勾勒出幅流动的图案,既像盘扣,又像星轨,最终化作个闪亮的“和”字,久久不散。

白露那天,么记的“宇宙课堂”正式开课。通过全息投影,巴黎的孩子能跟着张婶学做星轨盘扣,厂后街的孩子能跟着安妮学习星座法语,最受欢迎的是“亓爷爷的实验室”——孩子们可以用简易设备,按《山海杂记》的配方熬制金粉,观察金粉在不同光源下的变化。

“你们看,月土金粉在紫外线下会变蓝。”莉莉举着试管,金发上沾着金粉,像个小科学家,“就像朱雀在夜里会变颜色。”

小丫头则发现了新玩法,把金粉混进颜料里,在穹顶的玻璃上画异兽,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工坊,地上就投下巨大的异兽影子,随着太阳移动,影子也在慢慢“奔跑”,像亓明画里的异兽活了过来。

么小兵看着这些在传统与现代间自由穿梭的孩子,突然想起穿越前的自己——那时他总觉得老手艺跟不上时代,直到遇见亓明的竹笔,才明白真正的传统从不是包袱,而是能飞向未来的翅膀。竹笔躺在他的手心,传来淡淡的暖意,仿佛在说:“你看,我就说过,山海能装下宇宙。”

秋分那天,么记的全球巡展来到了最后站——国际空间站。通过特殊的全息传输技术,《宇宙山海图》的影像被投射在太空舱外,青龙绕着空间站盘旋,白虎趴在月球上远眺,朱雀衔着地球的影像飞过火星,玄武则背着冥王星的冰盖,在星海里缓缓游动。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展出非遗作品。”么小兵对着镜头说,身后是工坊的孩子们和巴黎的学员们,大家手里都举着自己设计的异兽,“亓明先生两千年前就画过这样的场景,他说当人类懂得仰望同片星空时,山海就成了整个宇宙。”

林晓燕突然指着屏幕角落:“看那是什么!”

众人定睛看去,只见空间站的太阳能板上,不知何时多了道金粉画的线,顺着板的纹路绕了三圈,正是念念当年画的防水线。而在地球的厂后街,老槐树上的白鹭突然振翅飞起,在天空中排出“和”字的队形,与太空中的星图遥相呼应。

寒露那天,星空工坊迎来了位特殊的客人——位研究甲骨文的老教授,带来片新出土的甲骨,上面的纹路竟与《山海杂记》里的星图完全吻合。“这证明亓明的星图不是空想。”老教授激动地说,“战国时期的先民早就通过甲骨观测星空,你们的盘扣和榫卯,其实是在延续这种宇宙观。”

孩子们围着甲骨临摹,小丫头用金粉在上面补画了只麒麟,莉莉则添了对薰衣草翅膀,老教授看着这幅古今中外融合的新作,突然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宇宙语言’——不用翻译,不用解释,光看这金粉流动的样子,就知道是在说‘我们是一家人’。”

么小兵把甲骨小心地放进榫卯展柜,柜子的锁扣用的是最新的“星轨扣”,开合时会发出《诗经》里记载的“天鸡”啼鸣。他突然发现,展柜的玻璃上映出个模糊的青衫人影,正对着孩子们的画点头微笑,转身消失时,留下句若有若无的话:“宇宙作宣纸,童心是画笔。”

霜降那天,么记的“金粉档案馆”正式建成。恒温恒湿的库房里,保存着从亓明时代到现在的所有金粉样本:有昆仑山的原始金粉,有塞纳河的薰衣草金粉,有月球土壤混合的太空金粉,最珍贵的是支装在红木盒里的金粉,标签上写着“孩子们的第一笔”——收集了每个在工坊学习过的孩子,第一次用竹笔蘸取的金粉。

“这是咱们的‘文脉基因库’。”么小兵对前来参观的秦教授说,打开盒最新的金粉,里面掺了火星模拟土壤,“明年要和中国航天局合作,把它送上火星,让金粉在另个星球发芽。”

林晓燕抚摸着盒盖上的榫卯纹路:“亓先生说过,金粉里藏着人的气息,不管送到哪里,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库房外,孩子们正在穹顶下绘制《火星山海图》,小虎的全息影像和么小兵的竹笔同时落在画纸上,安妮的星轨测算和王强的榫卯结构完美融合,金粉在纸上流动,像条连接地球与火星的河。

立冬那天,厂后街飘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星空工坊的穹顶下温暖如春,孩子们围着沙盘制作“圣诞异兽”——戴着红帽子的玄武,背着礼物袋的白虎,最受欢迎的是叼着法棍的青龙,嘴里还塞着颗盘扣形状的糖果。

“巴黎的分店要搞‘山海圣诞’活动。”小虎在视频里布置任务,背景是挂满盘扣装饰的圣诞树,“安妮说要让圣诞老人的雪橇用榫卯结构,驯鹿的角上都挂薰衣草盘扣。”

么小兵看着莉莉和小丫头用3D打印笔制作圣诞异兽,突然觉得竹笔在口袋里轻轻跳动。他掏出来一看,笔杆上的字迹已经完全模糊,却在雪光的映照下,泛着层柔和的光晕,像颗浓缩的星核。

“该传给下代了。”林晓燕轻声说,指着正在沙盘旁蹒跚学步的么家第五代——个刚会抓笔的小家伙,正试图用蜡笔给青龙画尾巴。

么小兵笑着走过去,把竹笔轻轻放在小家伙手里。小家伙攥着笔,在沙盘上胡乱划了道,金粉顿时顺着痕迹蔓延开来,在雪映的光线下,竟画出条连接地球与火星的星轨,尽头处是个圆滚滚的异兽,长着所有已知异兽的特征,却又带着种全新的灵动。

“这叫‘未来兽’。”么小兵蹲下来,在小家伙耳边轻声说,“它的故事,要由你们来写了。”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给老槐树披上了银装,却盖不住星空工坊透出的暖光。光里,孩子们的笑声、机器的嗡鸣、竹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在一起像首温柔的宇宙歌谣,顺着网线传到巴黎,传到纽约,传到国际空间站,传到每个有么记盘扣和榫卯的地方。

么小兵知道,这故事永远不会有终点。因为宇宙在膨胀,童心在生长,而那支竹笔,会像颗永远燃烧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