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来,给你也修修刘海。" 我朝她招手。女孩有些害羞地走过来,发梢还沾着晨露。当 "声剪" 接触到她细软的头发时,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和着远处钟楼传来的报时声,在晨光中谱成一曲独特的晨歌。

刘师傅看着女孩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忽然叹了口气:"现在的孩子,很少有人愿意学手艺了。我那几个徒弟,要么转行做了修理电器,要么去开了钟表店。" 他转动怀表表冠,齿轮咬合的声音清脆悦耳,"不过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用新法子传承老手艺,倒也觉得没那么遗憾了。"

小周收拾设备时,发现工具箱夹层里露出一角泛黄的纸。展开一看,是张手写的价目表,字迹工整隽秀:理发两角,刮脸一角五,烫发一元二角。"这是您店里的?" 他递给我。

我接过纸张,指腹抚过那些褪色的数字。记忆突然翻涌 —— 某个暴雨夜,父亲冒雨给独居的张奶奶理发,回来时鞋子都泡烂了。张奶奶硬要塞钱,父亲推脱不过,只收了一角钱,说 "就当买包烟"。后来张奶奶逢人就说,沈师傅的手艺,一角钱剪出了十块钱的效果。

"这是我父亲的店。" 我轻声说,"二十年前就在这条街上。"

刘师傅推了推眼镜,仔细端详价目表:"沈记理发... 莫不是老沈的儿子?" 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当年我们总去他店里聊天,他还帮我修过收音机。" 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没想到现在是他儿子来给我理发。"

晨光完全铺满楼道时,我们收拾好设备。刘师傅执意要送我们下楼,轮椅轱辘声在寂静的楼道里回响。单元门外,不知谁在墙根摆了盆开得正盛的菊花,花瓣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明天还来吗?" 刘师傅握着我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岁月的褶皱传来。

我点点头:"来,我们要在重阳节这月,为街区的老人们都理一次发。"

小周启动美发车时,车载电台正好播完重阳节的节目。主持人温暖的声音渐渐消散在风中,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苏醒的喧嚣。但我知道,在这个平凡的早晨,在第七街区的楼道里,有些东西正在悄然传承 —— 那些被岁月打磨的老手艺,那些温暖的人间烟火,还有父亲用一把推子教会我的,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美发车缓缓驶离时,我回头望去。刘师傅仍坐在单元门前,膝头的怀表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颗不会熄灭的星辰。小周突然指着路边:"沈哥,看!那是王记糕点铺。" 透过车窗,我看见店铺门楣上褪色的招牌,和记忆里父亲常买的那家点心铺,竟有七分相似。

推子在工具箱里静静躺着,金属表面的汗渍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我知道,这一天的故事,会成为 "声剪" 项目里最特别的一段音频 —— 它不仅记录着理发的声音,更承载着两代手艺人的传承,还有第七街区那些温暖而动人的岁月。

我们推着移动服务车进了街区。第七街区保留着许多老式建筑,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居民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现出浓厚兴趣,几位晨练的老人围过来询问价格,当听说我们是快发联盟的公益服务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