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这里有发现。” 他喊了一声。

苏锐立刻走过来,看到土坡上的凹陷和金属屑,眉头微蹙:“像是车辆轮胎的压痕,但痕迹太浅了。” 她从勘查箱里拿出石膏粉,小心翼翼地撒在凹陷处,“能提取到轮胎花纹的话,或许能确定车辆类型。”

韩旭看着她熟练的动作,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的搭档 —— 老法医陈叔,也是这样,总能在细微处找到关键证据。他甩了甩头,把思绪拉回来,目光扫过周围的玉米秆,发现有几棵的叶片上沾着细小的白色颗粒。

“苏法医,你看这个。” 他指着叶片上的颗粒。

苏锐走过来,用镊子取下一点颗粒,放在鼻尖闻了闻:“像是石灰粉,但这里附近没有建筑工地。” 她把颗粒放进证物袋,“回去化验一下成分。”

中午十二点,尸体被运回法医中心。韩旭跟着苏锐走进解剖室,看着她穿上解剖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瞬间切换到工作状态。

“帮我固定尸体。” 苏锐递过来一副手套。

韩旭戴上手套,按住尸体的肩膀。冰冷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他却没有丝毫不适 —— 前世解剖过的尸体不下百具,这点场面早就习惯了。

“死者身高 162 厘米,体重 52 公斤。” 苏锐报着数据,手里的解剖刀划开死者的胸腔,“胸腔积液呈淡红色,肺部膨胀,边缘有出血点,符合溺水死亡特征。但胃内容物里有酒精和地西泮成分,浓度足以使人失去意识。”

她用镊子夹起一点胃内容物,放进试管:“送去做定量分析,看看地西泮的剂量。”

韩旭接过试管,贴上编号标签。路过显微镜时,他瞥见载玻片上的纤维样本 —— 淡蓝色,尼龙材质,表面有明显的编织纹路。

“这纤维像是化肥袋的材质。” 他随口说。

苏锐正在缝合尸体的胸腔,闻言动作一顿:“你怎么知道?”

“以前办过类似的案子。” 韩旭意识到自己说漏嘴,赶紧补充,“在警校学过常见纤维的鉴别。”

苏锐没再追问,继续手里的工作:“毒理学报告要明天才能出来,轮胎痕迹的石膏模型也需要时间处理。你下午去查一下死者的身份,看看最近有没有失踪人口报案。”

下午两点,韩旭坐在户籍科的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2005 年的户籍系统还很简陋,只能按区域查询失踪人口。他输入 “女性,30 岁左右,身高 160-165 厘米”,屏幕上跳出十几个名字。

一个个比对照片时,韩旭的目光停在一张一寸照上。照片上的女人穿着工厂制服,笑容腼腆,和玉米地里的死者有几分相似。信息显示:姓名,王丽,32 岁,滨江纺织厂女工,家住河西小区,七天前失踪,丈夫周强报的案。

韩旭立刻记下周强的联系方式,刚要起身,手机突然响了。是苏锐打来的。

“石灰粉成分分析出来了,”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里面掺了磷,是化肥的一种。”

第二章 消失的三轮车

河西小区是个老旧小区,没有电梯。韩旭爬了五层楼,喘着气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身材微胖,眼角有明显的黑眼圈,正是周强。

“你是?” 周强的语气带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