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曼哈顿金融区的雨夜,霓虹灯在水汽氤氲的街道上晕染开来。林知夏站在摩根大通大厦三十五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她征服了的城市。三十二岁,华尔街最年轻的华裔首席金融分析师,她刚刚完成了一笔价值五十亿美元的交易。
“Lin,你的预测精准得可怕。”合伙人马克举着香槟走过来,“市场完全按照你推演的剧本走。”
林知夏转过身,雨水在玻璃上划出蜿蜒的痕迹,如同她脑海中那些错综复杂的数据流。她微微一笑,水晶高脚杯在她修长的指尖轻旋:“不是预测,马克,是计算。大数据从不撒谎,只是大多数人听不懂它在说什么。”
这就是林知夏的世界——一个由数字、模型和算法构建的王国。在这里,她的智商高达165的大脑就是最强大的武器,能够从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提炼出黄金般的规律。
庆功宴进行到一半时,她的私人手机震动起来——一部少有人知道号码的加密手机。短信只有简短一句话:“紧急案件,需要你的专长。FBI纽约分局,现在。”
两小时后,林知夏站在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的指挥中心,雨水还在她昂贵的定制西装外套上闪着微光。她面前是焦头烂额的特殊犯罪调查组组长卡特。
“我们遇到了大麻烦,林博士。”卡特指向中央大屏幕,“三周内,四起‘完美自杀’,全是金融界高层。没有任何暴力痕迹,没有任何遗书,没有任何动机。”
屏幕上映出四位死者的资料——两位投行CEO,一位对冲基金创始人,一位加密货币交易所创始人。每个人都处于事业巅峰期,家庭和睦,账户健康,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找我?”林知夏问,尽管她心里已隐约有了答案。
“因为他们都参与了同一件事。”卡特调出新的画面,“一个高度机密的区块链项目‘奥林匹斯’,号称要创建全球最安全的去中心化金融网络。你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既能理解量子加密又能做行为金融学侧写的人。”
林知夏凝视着屏幕上的代码片段,她的眼睛微微眯起。在旁人看来只是天书般的字符串,在她脑中却呈现出优美的逻辑结构。太优美了,优美得几乎不像人类的造物。
“我需要所有数据。”她的声音突然变得急促,“交易记录、通讯日志、项目白皮书,特别是他们的量子密钥生成算法。”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林知夏几乎住在FBI的数据中心。她周围环绕着七块显示屏,上面流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码和数学模型。探员们送来咖啡和食物,然后又原封不动地端走——她完全沉浸在数据海洋中,忘记了生理需求。
这种超常专注力是林知夏的秘密武器之一。在大学时期,她曾经连续三天三夜解一道拓扑学难题,当最终突破时,她才发现自己因脱水被送进了医务室。
“发现异常。”第三天凌晨,她突然出声,吓醒了一旁打盹的年轻探员罗德斯。
林知夏快速敲击键盘,四名死者的金融交易数据在屏幕上并列展开。
“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她指着几个看似随机的交易时间和金额,“表面看毫无规律,但如果用斐波那契数列和混沌理论叠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