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里曾经有一万多名工人,”带队老师语气沉重,“每天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现在,只剩下几个守厂的老员工了。”

林晚触摸着冰冷的钢铁大门,突然理解了“振兴东北”这四个字的分量。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场艰难的战斗,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那天晚上,林晚在家听到父母谈话。

“厂里又要精简人员,这次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工作。”爸爸的声音透着疲惫。

“不管怎样,咱们得供晚晚上大学。老师不是说她成绩很好吗?将来一定要走出去,别像我们一样困在这里。”妈妈的声音坚定。

“是啊,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林晚躺在床上,心里五味杂陈。她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们,爱冬天的雪和夏天的风。但同时,她也开始向往父母口中的“外面的世界”。

高中三年,林晚埋头苦读。她知道,高考是她走出东北的通道。2024年夏天,成绩公布那天,全家喜极而泣——林晚以全市前十的成绩,被南方著名的A大学录取。

林晚也询问了同学们“你们都被那个大学录取了呀?”

“晚晚,我和你一样,A大。”

“我…我留在了东北。”

“我是被南方的B大录取了。”

……

好多同学都去了南方,寥寥无几的人留在了东北。

“咱家出了个大学生,还是名牌大学。”奶奶逢人便说,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喜悦过后,离别的愁绪渐渐笼罩了这个家庭。妈妈开始忙着为女儿准备行装,羽绒服、棉裤、保暖内衣...恨不得把整个冬天都装进行李箱。

“妈,南方冬天不冷,用不着这么多。”林晚无奈地说。

“傻孩子,万一冷呢?有备无患。”妈妈固执地继续收拾,转身时悄悄抹了抹眼角。

爸爸话变少了,常常看着林晚出神,仿佛想将女儿的模样刻在心里。

离家的前一天,全家吃了顿丰盛的送别宴。红烧肉、锅包肉、地三鲜、酸菜粉条...还有手包的饺子全是林晚爱吃的东北菜。

上车饺子下车面,在东北这片土地是传统,也是美好的寄托与祝福。

“到了南方,就吃不到这么地道的家乡菜了。”奶奶不停地往孙女碗里夹菜。

夜里,林晚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熟悉的街道。明天,她就要离开这片生活了十八年的土地,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第二天,火车站台上,妈妈紧紧抱着林晚:“一个人在外,好好照顾自己,常打电话回来。”

爸爸往常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不舍:“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钱不够了就跟爸说。”

火车鸣笛,林晚踏上南下的列车。透过车窗,她看到父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

她摸出手机,看到一条刚刚刷到的短视频,标题是“东北孩子的成人礼是一张南下的车票”。视频里,无数年轻人像她一样,背着行囊离开家乡。

那一刻,林晚泪如雨下。

初到江市,南北差异让林晚措手不及。首先是语言关。

虽然老师同学都说普通话,但口音和东北话相差甚远。更麻烦的是当地方言,完全与普通话不沾边。有次她去菜市场买菜,摊主说的价格她完全听不懂,只好尴尬地比划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