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是北方来的吧?”摊主笑着改用生硬的普通话问。

林晚点头,突然无比想念那个一开口就能听到亲切东北话的地方。

人际交往更是挑战。在东北,陌生人见面三句话就能聊成朋友;在南方,大家保持着礼貌的距离感。林晚性格直爽,有时说话不过脑子,无意中得罪了人还不自知。

同寝室的三个女生都是南方人,她们细腻敏感,相处需要小心翼翼。一次,林晚看见室友小芸脸色苍白,直接问道:“你是不是生病了?脸色这么难看。”本是关心之语,但大家好像还不太适应这种‘陌生人关心’。

林晚想起在东北,朋友间有啥说啥,相互关心,相互信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她越来越感到孤独,仿佛自己是异类,与周围格格不入。

饮食更是一大难关。南方菜系清淡偏甜,与东北的咸鲜口味截然不同。

林晚第一次吃到甜味的豆腐脑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舌头。她想念妈妈做的酸菜粉条,想念锅包肉的酸甜可口,甚至想念小时候不爱吃的大碴子粥。

一个月下来,林晚瘦了五斤。妈妈在视频电话中心疼不已:“晚晚,你怎么瘦了这么多?是不是吃不好?妈给你寄点红肠和酸菜去吧?”

“不用了妈,这里什么都有。”林晚强装笑脸,不想让父母担心。

最大的挑战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中,林晚发现南方同学思维缜密,说话委婉;而她直来直去的东北风格常常显得“太过直接”。有一次经济学课上,教授问及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竟然提到了东北。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产业转型难、人才外流等问题,”教授客观分析着,“这些年振兴计划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维观念的固化...”

林晚坐在台下,心里不是滋味。她想起高中时那位坚守教育岗位多年的老师,想起下岗后自学新技术重新就业的邻居张叔,想起无数默默努力的东北人。他们不是不努力,不是观念固化,只是背负着太沉重的历史包袱。

下课后,林晚鼓起勇气找到教授:“老师,您刚才讲的东北情况,有些地方可能不太全面...”

教授惊讶地看着这个平时沉默的东北女生,耐心听她讲述。最后点点头:“谢谢你给我另一个视角。这样吧,下节课你可以做一个简短的分享,讲讲你眼中的家乡。”

那天晚上,林晚失眠了。她打开手机相册,翻看家乡的照片:冬天的雪景、夏天的松花江、秋日的长白山...每一张都让她思念如潮。她加入了一个“东北人在A大”的微信群,看着里面的聊天记录:

“想家了吗?周末聚聚?我带了自家腌的酸菜!”

“东北菜馆集合!有人来吗?”

“妈的,今天又被同事说‘你们东北人是不是都大大咧咧没心眼’?气死了!”

“在南方生活了近1个月了,还是不太适应呀。叹气.jpg”

“对呀真的很想回东北呀。”

“没有办法,东北的工作太少了,留在东北根本没有机会。”

“振兴东北,什么时候能实现呀?”

“真的好想大东北,我的家乡。”

……

看着这些消息,林晚既感到温暖又感到心酸。这么多东北人在南方漂泊,思念着那片黑土地,却又难以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