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清晨的灵隐路被参天古木笼罩,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陈曦和林薇沿着这条古老的香道慢慢行走,越靠近灵隐寺,周围的喧嚣就越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宁静氛围。

“好像整个人都静下来了,”林薇轻声说,仿佛怕打破这份宁静,“还没到寺庙,就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气场了。”

陈曦调整着相机参数:“今天少拍点吧,我想好好体验一下,而不只是记录。”

灵隐寺的山门庄严古朴,“灵鹫飞来”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买票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弥勒佛笑口常开,韦陀菩萨威严肃立。

但真正让他们震撼的是大雄宝殿。24.8米高的殿宇巍峨壮观,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19.6米,用24块香樟木雕刻而成,周身贴金,庄严慈悲。

“仰望佛像时,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陈曦仰头看着,“不是那种让人害怕的渺小,而是一种...释然的渺小。”

林薇点头:“好像日常的烦恼和焦虑,在这种宏大面前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他们随着人流绕佛三匝,虽然不懂佛教礼仪,但这种仪式感本身就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从灵隐寺出来,他们前往附近的飞来峰景区。这里的石窟造像从五代至宋元时期开凿,是我国南方最大、最著名的石窟艺术群。

沿着溪流漫步,岩壁上随处可见雕刻精美的佛像。最著名的那尊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让人看了不禁莞尔。

“这些石刻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珍贵的艺术作品,”林薇仔细观察着雕刻细节,“你看衣纹的流畅感,表情的生动性,简直栩栩如生。”

陈曦拍摄着这些千年艺术品,突然有了灵感:“你说,古代的雕刻家和现在的自媒体创作者,是不是有某种相通之处?都是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悟和理解。”

这个想法让他们对接下来要去中国美院的计划更加期待。

在飞来峰后山的一片茶园旁,他们找了个安静的长椅坐下。远处是灵隐寺的琉璃瓦顶,近处是翠绿的茶树,空气中弥漫着清香。

一位老僧人正在不远处慢悠悠地扫地,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有节奏地响起,仿佛也是一种禅修。

过了一会儿,老僧人放下扫帚,走到他们旁边的长椅坐下,微笑着向他们点头致意。

“师父好。”陈曦有些拘谨地问好。

老僧人看起来七十多岁,面容清癯,眼神澄澈:“两位是来旅游的?”

就这样,他们和老僧人聊了起来。老僧法号慧明,在灵隐寺已经出家四十多年。令人意外的是,他不仅精通佛法,对现代科技和社会也有独到见解。

“很多人来灵隐,不是求姻缘就是求财运,”慧明师父微笑着说,“但很少有人来求心安。”

这句话正好说中了他们的来意。林薇忍不住问:“师父,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怎么才能保持心安呢?”

慧明师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了指眼前的茶园:“你看这些茶树,它们不急着长大,不急着结果,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时候到了,自然就会长出嫩芽。”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送你们三句话吧,希望对你们有用。”

“第一句:做者歇,听者明。”慧明师父缓缓道来,“你们年轻人总是忙着做这做那,但有时候,停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听听世界的声音,反而会更明白。”

他指着陈曦的相机:“比如你,总是通过镜头看世界,但有没有试过放下相机,用眼睛直接去看,用心去感受?”

陈曦一怔。确实,这段时间他太过依赖相机,总是想着如何构图、如何拍摄,反而错过了很多直接体验的机会。

“记住,先是体验者,才是记录者。”慧明师父意味深长地说。

“第二句:过去不留,未来不迎。”慧明师父继续说,“很多人活在对过去的懊悔或对未来的焦虑中,唯独错过了当下。”

他指着远处的一棵古树:“你看那棵树,它不怀念昨天的阳光,也不担忧明天的风雨,只是专注地在当下生长。”

林薇若有所思。她想起自己经常为了规划接下来的行程而焦虑,确实很少全身心享受当下的时刻。

“旅行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路。”慧明师父说,“你们这一路走来,是人在旅途,还是旅途在人?”

这个问题让他们陷入了沉思。

“第三句:心若简单,人自安宁。”慧明师父说出最后一句,“现代人总觉得幸福来自于拥有更多,但其实幸福来自于需要更少。”

他讲起自己出家的经历:曾经是大学老师,生活富裕但内心空虚,直到有一天放下一切来到灵隐寺,才找到了真正的平静。

“我不是说要你们都出家,”慧明师父笑了,“而是希望你们能找到内心的简单和平静。外在的旅程再远,不如内心的旅程一步。”

三句话说完,慧明师父起身告辞:“扫地去喽,地上的落叶要扫,心里的落叶也要时时清扫啊。”

望着老僧远去的背影,陈曦和林薇久久无言。那三句话简单却深刻,正好说中了他们内心的困惑。

“我觉得...我们之前的旅行方式可能有点问题,”陈曦率先打破沉默,“我们太注重产出内容,反而忽略了体验本身。”

林薇点头:“就像慧明师父说的,先是体验者,才是记录者。我们应该先好好感受,再思考如何分享。”

他们在茶园边坐了很久,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远处隐约的钟声,阳光的温度,茶的清香...

这种单纯的“存在”而非“做事”的状态,让他们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和平静。

离开灵隐寺时,他们注意到附近有许多艺术生正在写生。有的在画古建筑,有的在画石刻,有的在画风景。

“听说中国美院就在附近,”林薇想起来,“他们的学生经常来这里写生。”

陈曦看着那些专注绘画的学生,忽然有了想法:“你说,艺术创作和我们的自媒体创作,有没有什么相通之处?都是在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这个想法让他们对明天去中国美院的计划更加期待。或许能从这些艺术创作者那里,获得一些新的灵感和启发。

回到住处,他们重新观看了前几天拍摄的素材,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的内容好像缺少了一点...灵魂?”陈曦不确定地说,“技术上是合格的,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林薇表示同意:“可能就是我们太过注重形式和技巧,反而忽略了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就像慧明师父说的,心若简单,人自安宁。内容可能也是这样,简单真实反而更能打动人。”

他们决定调整接下来的创作方式:减少刻意摆拍,更多捕捉真实瞬间;不再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先沉浸体验,再思考创作。

这一改变从当晚就开始体现。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剪辑视频,而是先静下心来整理这一天的体验和感悟。

临睡前,林薇在日记本上写下慧明师父的三句话,并在旁边注释:

“‘做者歇,听者明’——提醒我们不要只顾着做事,要留时间倾听和思考。

‘过去不留,未来不迎’——专注于当下,不沉溺过去,不焦虑未来。

‘心若简单,人自安宁’——简化生活和内心,找到真正的平静。”

这三句话不仅适用于旅行和创作,也适用于生活本身。他们决定将这天的经历做成视频分享出去,不是为了流量,而是觉得这些感悟或许对其他人也有价值。

灵隐寺之行,让他们在忙碌的旅途中找到了一个静心的驿站。明天,他们将前往中国美院,期待与艺术创作者们的交流和碰撞。

从禅意到艺术,从内心静修到创作表达,山河旅修的旅程正在向着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