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紫城萌芽:黄家的 “江湖规矩”

1987 年的昌江,热带季风裹挟着铁矿粉尘掠过紫城镇的街巷,县建委建安组组长黄某丙的家门总是半开着,门口常聚着几个留着板寸、眼神桀骜的年轻人。作为公职人员,黄某丙本该是规矩的守护者,可街坊们都知道,这位黄组长的 “规矩” 藏在拳头里 —— 四个儿子黄某、黄某甲、黄某乙、黄某丁,个个是惹不起的主儿。

“黄叔,张木匠占了咱家门口的空地,还嘴硬。” 跑腿的小子低着头,额角还带着淤青。黄某丙呷了口劣质白酒,眼都没抬:“让老三去说说。” 老三黄某甲彼时刚从广东回来,揣着兜里仅剩的几十块钱,转头就纠集了三个 “兄弟”,拎着木棍闯进张木匠的铺子。木屑纷飞中,张木匠的腿被打断,躺在地上哀嚎,黄某甲踩着他的手冷笑:“记住了,紫城的地,姓黄。”

这事最终以黄某丙找熟人 “协调” 告终,张木匠拿了三百块赔偿,从此闭了嘴。黄家四兄弟的名声却传开了,一群社会闲散人员开始主动依附,“县子弟帮” 的名头在暗处发酵。1989 年夏天,黄某丁和副县长的儿子因抢台球桌动了手,黄某丙带着四个儿子堵在县政府门口,指着副县长的鼻子骂:“我儿子要是少根头发,你这乌纱帽别想要!” 最终还是县领导出面调停,黄家的嚣张气焰更盛了。

那时的黄某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愣头青,最擅长的就是打架。有次赌场看场的人收保护费太狠,老板找到黄某丙求助,黄某自告奋勇带着五个人去 “平事”。他用啤酒瓶砸破对方头目的脑袋,指着满地碎玻璃说:“以后这片区的保护费,归我们收。” 当晚,他揣着分成的两百块钱回家,黄某丙第一次夸了他:“有点老子的样子。”

没人意识到,这看似零散的逞强斗狠,正在为日后的黑色帝国埋下种子。黄某丙用公职身份做掩护,纵容儿子们用暴力划分势力范围;兄弟们则靠着 “敢打敢拼” 积累名气,慢慢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松散团伙。紫城的夜晚开始不太平,夜市摊主被强收保护费,小商贩被抢生意,受害者看着黄家兄弟的身影,只能把委屈咽进肚子里 ——“黄家人惹不起”,成了昌江人最早的生存法则。

第二章 赌场风云:黑色资本的原始积累

1992 年,海南建省热潮带来了商机,也给了黄家扩张的契机。黄某甲从广东带回几台 “跑马机”,拉着黄某丁在紫城老巷开了第一家赌场。起初生意清淡,黄某乙带着打手们 “扫街”,把路过的年轻人往赌场里拽,谁要是反抗就一顿拳打脚踢。“要么进来玩,要么给保护费,选一样。” 黄某乙的刀鞘拍在桌子上,吓得几个学生娃赶紧掏了钱。

黄某丙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主动出面 “统筹管理”。他利用建委的关系,打通了派出所的关节,每次清查前都能收到通风报信。“赌场要规矩点,别闹出人命,钱要分匀。” 黄某丙给三个儿子分工:黄某甲管设备和账目,黄某乙管安保和 “追债”,黄某负责对外协调。有了公职人员的庇护,赌场生意越来越火,最多的时候一晚上能赚好几万。

1995 年 3 月,邻镇的李某也开了家赌场,抢了黄家的生意。黄某丙召集儿子们开会:“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得给点颜色看看。” 黄某主动请缨,带着吴某、符某等八个打手,埋伏在李某回家的路上。当李某骑着摩托车经过时,黄某一声令下,棍棒砍刀齐上阵,李某的腿被砍断三根,从此再也没敢踏足赌场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