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钱塘初遇,纨绔异态

我叫苏珩,时任大靖朝监察御史,掌监察百官、巡按州县之职。宣和三年秋,我奉诏巡按钱塘,初遇了那个改变我一生命运的人 —— 赵宸。

赵宸是礼部尚书赵修的独子,在此之前,他在京城的名声烂得像块浸了水的糕饼:斗鸡走狗、强抢民女、科举舞弊,哪桩哪件拿出来,都够御史台参他十本。可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前他奉旨调任钱塘通判,竟像换了个人。

我到钱塘时,正赶上赵宸推行 “青苗贷”。按他的说法,是让农户在青黄不接时向官府借粮,秋收后加息偿还,既能解农户燃眉之急,又能充实府库。可我刚到城郊村落,就见两个衙役正揪着个老农往外拖,老农哭嚎着:“官爷饶命!那粮我实在还不上啊!三成的利息,比地主的利滚利还狠!”

我上前拦阻,问清缘由:赵宸定的 “加息” 竟是三成,远超民间常规利钱,且衙役放贷时还强制摊派,哪怕家里有存粮的农户,也得按人头借粮。更荒唐的是,借粮的量具是赵宸 “新制” 的,比官府标准量具小了两成,农户实际拿到的粮少,还的却要按足额算。

“苏御史,您可别管这闲事!” 衙役见了我的官服,语气却没几分敬畏,“这是赵通判定的规矩,说是‘刺激借贷积极性’,谁敢拦,就是跟府衙作对!”

我心头一沉,转头去府衙查账。见赵宸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一张画满格子的纸,嘴里念念有词:“这个月的农户借贷率是三成,比上月涨了五个百分点,得调整下宣传策略……” 我凑过去看,那格子里填的数字密密麻麻,还有些符号我从未见过,问他是什么,他却眼神闪烁,只说是 “新创的记账法”。可我翻查府库账本时,却发现 “青苗贷” 的粮款入账数,比实际发放数少了近千石,问起这事,赵宸只说 “损耗”,再问便岔开话题。

当晚,我在驿馆翻查赵宸过往的卷宗,越看越心惊。他在京城时连算盘都拨不利索,如今却能精准算出每亩地的收成;以前见了书卷就头疼,现在却能随口说出 “作物轮作”“水利改良” 的法子;更可疑的是,上月钱塘突发洪涝,他竟提前三天让人加固河堤,还在下游设了蓄洪区,活像能未卜先知 —— 可我派人去河堤查探,却发现加固用的木料都是劣等品,多处堤坝轻轻一敲就掉渣,若不是那次洪水规模不大,恐怕早溃堤了。

“苏御史,” 随行的书吏陈默端来一杯热茶,压低声音道,“您下午去的那村落,有农户说,赵通判的远房表舅开了家粮铺,最近收了好多农户被迫抵押的田契,听说都是按低价买的。”

我指尖摩挲着茶杯沿,缓缓道:“他太不一样了。不是浪子回头的不一样,是借着‘新政’敛财的不一样。你注意到没有,他有时会说些奇怪的话,比如‘物流效率’‘数据报表’,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要么打岔,要么说我听不懂的胡话 —— 可这些‘新词’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民脂民膏。”

陈默愣了愣:“您是说,他那些新奇法子,都是为了中饱私囊?”

我点头:“往后多盯着他,他的一言一行,还有府衙的粮款流向、物料采购,都要记下来。记住,别让他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