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张先生是村里唯一的读书人,曾考过秀才,后来因为屡试不第,才回村教书。柳氏带着林砚之找到张先生时,张先生正在院子里晒太阳。听说柳氏想让女儿读书,还是女扮男装考科举,张先生先是震惊,随即摇了摇头:“柳嫂子,不是我不肯帮你,只是这科举太难了,而且女子考科举是大忌,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啊。”

林砚之知道张先生的顾虑,她上前一步,对着张先生作了个揖:“先生,我知道此事难办,但我有信心。我可以先跟先生学习,若是三个月内,我不能把《论语》《孟子》背得滚瓜烂熟,还能默写下来,我就再也不提考科举的事。”

张先生见她小小年纪,说话却条理清晰,眼神坚定,心里不禁有些动容。他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我就给你一个机会。若是你真能做到,我就教你。”

林砚之知道,这是她改变命运的第一步。从那天起,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晚上借着微弱的油灯继续学习。她的大脑就像一个超级数据库,《论语》《孟子》这些典籍,她读个两三遍就能记住,默写更是一字不差。张先生每次抽查,都被她的学习速度惊得目瞪口呆,直呼“天才”。

三个月后,林砚之不仅背完了《论语》《孟子》,还自学了《诗经》《尚书》,甚至能对这些典籍提出自己的见解。张先生彻底服了,他拉着柳氏的手说:“柳嫂子,你家砚之是真的天才啊!我教不了她了,你还是带她去府城找更好的先生吧,不然就耽误了这孩子的前程。”

柳氏又惊又喜,连忙谢过张先生。她变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老母鸡,又向亲戚借了些钱,带着林砚之踏上了去府城的路。林砚之知道,她的科举之路,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府城求学,初露锋芒

府城比林砚之想象的还要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柳氏带着林砚之找了个便宜的客栈住下,第二天一早就去打听府城里有名的先生。

几经周折,她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叫周鹤年的老秀才。周鹤年曾是府城的科举状元,后来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辞官回乡,开了一家私塾教书。他的私塾门槛很高,只收天赋异禀的学生,而且学费昂贵。

柳氏带着林砚之找到周鹤年时,周鹤年正在私塾里给学生讲课。他看到林砚之一个九岁的孩子,还穿着粗布衣服,脸上带着病容,不禁皱了皱眉:“你们找我有事?”

柳氏连忙上前,把林砚之想拜师的事说了一遍。周鹤年听了,摇了摇头:“我这私塾不收这么小的孩子,而且学费也不是你们能承担的。”

林砚之连忙上前,对着周鹤年作了个揖:“先生,我知道我年纪小,家里也穷,但我是真心想读书。我可以不要先生减免学费,我会自己想办法挣钱,而且我敢保证,我不会比私塾里任何一个学生差。”

周鹤年看了她一眼,有些不耐烦地说:“哦?你倒说说,你会些什么?”

林砚之不慌不忙地说:“先生,我会背《论语》《孟子》《诗经》《尚书》,还能默写下来,而且我对这些典籍有自己的见解。若是先生不信,可以随便抽查。”

周鹤年有些惊讶,他随手拿起一本《论语》,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句话说:“你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你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