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之想了想,说:“先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之后,还要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巩固所学,而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另外,我觉得‘习’不仅仅是复习,还包括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也能从中获得快乐。”
周鹤年愣住了,他教了这么多年书,还是第一次听到一个九岁的孩子对“学而时习之”有这样的理解。他又指着《孟子》里的一句话,让林砚之解读。林砚之依旧侃侃而谈,不仅解释了句子的意思,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逻辑清晰,见解独到。
周鹤年彻底被震惊了,他看着林砚之,眼神里充满了欣赏:“好!好!你真是个天才!我收你了!学费的事你不用操心,只要你好好读书,将来能为百姓做实事,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柳氏和林砚之都喜出望外,连忙向周鹤年道谢。就这样,林砚之成了周鹤年私塾里最小的学生。
私塾里的其他学生,大多是府城里有钱人家的孩子,年纪都比林砚之大,看到林砚之一个九岁的孩子来上学,还穿着粗布衣服,都忍不住嘲笑她。
“你看那个小不点,还来上学,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就是,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他竟然敢来跟我们一起读书。”
“听说他还是个寒门子弟,连学费都交不起,是周先生可怜他才收他的。”
林砚之听到这些话,并没有生气,只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地听周鹤年讲课。她知道,只有用实力才能让这些人闭嘴。
周鹤年的讲课内容很深奥,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策论写作等多个方面。其他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的甚至打起了瞌睡,而林砚之却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周鹤年都忍不住赞叹。
一次,周鹤年让学生们写一篇策论,题目是《论民生之重》。其他学生要么写得空洞无物,要么只谈些表面现象,而林砚之却从农业、税收、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当时民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比如减轻农民赋税、兴修水利、普及基础教育、建立惠民药局等。她的策论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语言流畅,而且切中要害,完全不像一个九岁孩子写出来的。
周鹤年看完林砚之的策论,激动得手都在抖。他把林砚之的策论拿给其他学生看,说:“你们看看,这是砚之写的策论!你们谁能写出这样的水平?以后都给我好好向砚之学习!”
其他学生看完林砚之的策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嘲笑她了。从那以后,林砚之在私塾里的地位彻底改变了,大家都对她敬佩有加,有不懂的问题也会主动向她请教。
林砚之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她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周鹤年书房里的所有藏书,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兵法谋略,无所不读。她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才华也越来越出众。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林砚之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还凭借自己的智慧,帮柳氏解决了不少困难。她知道,很快就要到院试的时间了,这是科举的第一关,也是她必须跨过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