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院试夺魁,震惊全场
院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由各省学政主持,考中者称为秀才。只有考中秀才,才能参加接下来的乡试、会试、殿试。
府城的院试考场设在府衙旁边的贡院。考试前几天,周鹤年特意把林砚之叫到书房,叮嘱道:“砚之,院试虽然是科举的第一关,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考试的时候要沉着冷静,仔细审题,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就好。”
林砚之点了点头:“先生放心,我会的。”
考试当天,柳氏早早地就起来给林砚之做了早饭,还不停地叮嘱她:“砚之,考试的时候别紧张,娘在外面等你。”
林砚之笑着抱了抱柳氏:“娘,我不紧张,您放心吧。”
来到贡院门口,这里已经挤满了考生。大多数考生都是二十岁以上的男子,像林砚之这样九岁的孩子,几乎没有。大家看到林砚之,都忍不住议论纷纷。
“这孩子是谁啊?这么小就来考院试?”
“我听说他是周鹤年先生的学生,叫林砚之,才华很出众。”
“再出众也只是个孩子,院试可不是那么好考的,我都考了三次了还没中呢。”
“就是,我看他就是来凑热闹的。”
林砚之没有理会这些议论,径直走进了贡院。贡院的考场是一个个狭小的格子间,称为“号房”。林砚之找到自己的号房,走了进去。号房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床,条件十分简陋。
很快,考官就开始分发试卷。院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策论、诗赋三个部分。经义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读和阐述;策论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诗赋则要求考生根据指定的题目创作诗词。
林砚之拿到试卷后,先仔细看了一遍题目。经义的题目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策论的题目是“论如何治理地方盗贼”。诗赋的题目是“春日即景”。
这些题目对林砚之来说,都不算难。她先是写经义,结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对“为政以德”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不仅阐述了“德治”的重要性,还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观点,见解独到,论证充分。
接着是策论。林砚之分析了当时地方盗贼猖獗的原因,主要包括百姓生活困苦、地方官员腐败、社会治安混乱等。然后,她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一是减轻百姓赋税,发展农业生产,让百姓有饭吃;二是整顿吏治,严惩腐败官员;三是加强社会治安,建立乡勇队伍,打击盗贼。她的策论逻辑清晰,措施具体,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最后是诗赋。林砚之看着窗外的春日景色,灵感迸发。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东风送暖入春城,柳绿花红次第荣。燕子衔泥筑新巢,鸳鸯戏水弄清波。牧童横笛牛背坐,渔父垂竿江上歌。最是一年好时节,劝君莫负此光阴。”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美景,也表达了珍惜时光的情感。
林砚之写完试卷后,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错别字和语病后,才交了卷。
走出贡院,柳氏立刻迎了上来:“砚之,考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