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更令人称奇的是,苏棠在画面一角淡淡勾勒了几笔回廊栏杆,巧妙运用了透视原理(一点透视),使得盛放的牡丹仿佛置于真实的庭院空间中,有了前实后虚的纵深感。这完全超越了传统花卉画“折枝”的平面感,赋予了画面一种近乎真实的现场感,仿佛可走入其中。

画作完成后,苏棠提笔在一旁题诗一首,其中一句“伪作娇柔真色浅”。这句诗不仅点出了她所作之画追求“真”与“自然” 的核心理念,也仿佛是对那些只重形式、缺乏生气的匠气画作的委婉批评,与她这幅充满生机的素描形成了绝妙的互文。

这番操作下来,全场先是鸦雀无声,旋即爆发出阵阵惊叹。

闺秀们窃窃私语:“这是何画法?竟如此逼真!”

文人画士们则交头接耳:“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此乃‘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妙啊!”

靖王赵诚眼中闪过极大的惊喜与赞赏,他朗声笑道:“苏小姐才思超群,以炭笔代丹青,破窠臼而见本真,妙极!”而一旁苦心经营传统工笔、期望以精雅取胜的苏月,目睹此情此景,脸色由红转白。她发现自己数月的心血在苏棠这种充满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全新艺术形式面前,瞬间变得黯然失色。在极度的嫉妒、羞愤与失落交织下,她竟愤然将自己那幅工笔画撕毁。

第6章落水陷害与反杀

湖心亭畔,水花四溅。

苏月惊恐的呼救声撕破了午后宁静的假象。她像个落汤鸡般在水中胡乱扑腾,昂贵的锦缎衣裙吸饱了水,变得沉重无比,珠钗脱落,长发狼狈地贴在惨白的脸上,哪还有半分平日里的娇美仪态。

“救…救命!咕噜…娘…救…”她呛着水,四肢乱划,死亡的恐惧瞬间攫住了她。

岸上,苏棠“惊魂未定”地紧抓着朱红栏杆,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她衣衫半湿,勾勒出纤细的身形,微微颤抖着,仿佛真的刚从鬼门关前挣扎回来。她望着水中挣扎的妹妹,脸上交织着“恐惧”、“担忧”与“无助”。

“快!快救人哪!” 她声音带着哭腔,听起来情真意切,完美扮演了一个受惊过度却仍心系妹妹安危的姐姐。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而沉稳的脚步声传来。靖王赵诚闻讯赶到,玄色衣袍的下摆掠过青石地面,带来一股不容忽视的威压。他的目光如电,迅速扫过现场——水中狼狈呼救的苏月,以及岸边衣衫不湿、惊惶落泪的苏棠。

她猛地转向靖王,泪水恰如其分地盈满眼眶,如同受惊的鹿,带着颤音泣诉:

“王爷!您快救救妹妹!她…她方才赏莲时一时脚滑失足跌落!我想拉她,反被拽得险些一同落水…我…我力气不够,拉不住她…”

刚被侍卫七手八脚捞上来、咳得撕心裂肺的苏月,听到这话,气得几乎背过气去。她浑身湿透,冷得发抖,指着苏棠,嘴唇哆嗦:

“你!你胡说!分明是…”

她想说“分明是你拽我下来的!”,但剧烈的咳嗽和冰冷的窒息感让她的话断断续续,毫无说服力。更何况,在旁人看来,她这气急败坏的模样,活脱脱就是阴谋败露后反咬一口。

靖王赵诚深邃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