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我有点不好意思:“就是顺手帮了个小忙,阿姨太客气了。”
“小忙?”张总摇摇头,“对我们广告人来说,一个成功的名字,就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把钥匙。你那个‘真香大煎饼’,名字起得确实妙!精准定位,朗朗上口,自带传播属性!”
他顿了顿,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顾隐,你在策划部做执行文案,有点屈才了。有没有兴趣……试试做产品?”
“产品?”我更懵了。
“对。”张总身体前倾,眼神锐利起来,“不是广告产品,是真正的、我们公司自己研发、自己推向市场的产品!我看中了你接地气的思维和抓痛点的能力。怎么样?敢不敢试试?”
他推过来一份薄薄的计划书。
“公司最近想孵化一个快消品新品牌,主打下沉市场,平价实用路线。项目刚起步,缺个能操盘的人。我觉得,你合适。”
我看着那份计划书,封面上印着几个字:【“真香”系列生活用品孵化计划】。
心脏猛地一跳,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
机会。一个从泥潭里爬出来的机会。
“我……”我深吸一口气,迎上张总审视的目光,“敢。”
从那天起,我的生活彻底变了。
白天在广告公司做策划案。下班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张总给我申请的一个小仓库改成的临时“产品研发中心”里。
所谓的“研发中心”,其实就是个堆满杂物的仓库角落,支了张旧桌子,一台二手电脑。
项目启动资金少得可怜。张总只给了十万块,说这是他能争取到的最大支持。
“钱不多,省着点花。”他拍拍我的肩,“但自由度高,怎么搞,搞什么,你说了算。我要的,是能真正下沉、真正解决老百姓日常小麻烦、让他们觉得‘真香’的东西。”
压力像山一样压下来。十万块,在如今的市场,连个像样的水花都砸不出来。
我把自己关在那个小仓库里,没日没夜地查资料,看报告,分析数据。跑遍了本市所有的大小批发市场、杂货店、五金店、两元店,甚至城中村的菜市场。
我看大妈们用什么工具择菜最省力,看大爷们怎么修补家里的水管漏水,看小摊贩们怎么解决推车吱呀响、油壶漏油、招牌不牢固这些琐碎却烦人的问题。
我发现,市面上很多小工具,要么华而不实,要么价格虚高,要么就是设计得根本不人性化。老百姓,尤其是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简单、皮实、便宜、能解决具体小麻烦的东西。
灵感一点点冒出来。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卖水果的大叔,三轮车上的遮阳伞支架断了,他用几根破布条和铁丝胡乱缠着,勉强撑着,风一吹就摇摇欲坠。
我想到帮煎饼大妈缠鏊子的铁丝。
还有一次,在城中村的出租屋公用厨房,看到邻居小姑娘煮汤,锅盖太滑,她拿块抹布垫着掀,结果抹布掉进汤里了。
我盯着那锅盖。
我想起自己租房子时,卫生间那个破旧的塑料置物架,放瓶洗发水都晃晃悠悠,随时要散架的样子。
无数个日常的小痛点,在我脑子里盘旋。
一天深夜,我又在仓库里对着一堆乱七八糟的小五金件发呆。桌角放着一卷被我剪断的、用来试验的尼龙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