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裂开的缝使劲对严实,用铁丝紧紧地、一圈圈地缠绕拧紧,像给骨折的腿打石膏。拧完再用钳子把铁丝头折进去,避免刮手。
“您先别用大火,小火试试看还漏不漏油。”我把缠得像木乃伊似的鏊子递给她。
大妈将信将疑地架上火,小心翼翼地倒了点油。油在缠了铁丝的鏊子面上聚成一小滩,没漏。
“哎哟!姑娘!神了呀!”大妈喜笑颜开,激动地拍着大腿,“太谢谢你了!你等着,阿姨给你摊个最大号的煎饼!加俩蛋!加肠加里脊!”
我累得只想回去睡觉,摆摆手:“不用了阿姨,举手之劳。”
“不行不行!必须拿着!”大妈手脚麻利地开始摊饼,鸡蛋、面糊、薄脆、刷酱,动作行云流水,“姑娘,看你刚才那几下子,手真巧!是干什么的呀?”
“做广告的。”我接过她硬塞过来的、热气腾腾、加了双倍料的豪华煎饼,有点哭笑不得。
“广告好啊!有文化!”大妈一边忙活,一边絮絮叨叨,“你看我这摊子,生意还行吧?就是这名字不行,‘王记煎饼’,忒普通!满大街都是王记李记!姑娘,你是文化人,帮阿姨想个响亮点儿的名字呗?我给你免费吃一个月的煎饼!”
我啃了一口煎饼,薄脆酥脆,酱香浓郁,味道确实不错。看着大妈朴实的、充满期待的脸,我咽下嘴里的食物:“阿姨,您这煎饼特色是什么?”
“特色?”大妈想了想,“料足!酱香!薄脆现炸!干净卫生!”
“就叫‘真香大煎饼’,怎么样?”我脱口而出,“简单,直接,接地气,还带点网络感,容易记住。”
“‘真香大煎饼’?”大妈咂摸了一下,眼睛一亮,“哎!这个好!听着就想吃!比王记强一百倍!姑娘你太有才了!”
她高兴坏了,非要塞给我五十块钱当感谢费。我没要,啃着煎饼走了。
几天后,我下班又路过那个早点摊。惊愕地发现,原本简陋的推车上挂了个崭新的灯牌,红底黄字,闪着光,异常醒目:
真香大煎饼!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料足酱香薄脆酥!吃一口就真香!
排队的人比之前多了一倍还不止!大妈忙得满头大汗,脸上却笑开了花,收钱递饼的动作都带着风。
“真香!名不虚传啊!”一个刚拿到煎饼的小伙子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赞叹。
“这名字起得好!听着就馋!”旁边的人附和。
我站在人群外,看着那闪亮的灯牌和长长的队伍,心里某个地方,微微动了一下。
帮大妈修鏊子、起名字的事,我没当回事。生活还在继续,工作依旧忙碌枯燥。
没想到过了几天,我们公司的老板张总突然把我叫进办公室。
张总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平时挺严肃,此刻脸上却带着点笑意。
“顾隐啊,坐。”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我有点忐忑地坐下。
“听说你帮‘真香大煎饼’起了个名?效果挺轰动啊!现在那摊子都成网红打卡点了!”张总笑着说。
我有点懵:“张总,您怎么知道?”
“巧了,”张总靠在椅背上,“那摊主是我一远房表姨。她可把你夸上天了,说你手巧,有文化,脑子活络!还特意叮嘱我,让我好好关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