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两个月后,苏晴的积蓄已经有了二两银子(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钱)。她不再满足于摆摊,而是在青溪镇的商业街租了一间不大的铺面——铺面之前是个卖布料的小店,因为生意不好关门了,月租要五百文。签租约的时候,房东还劝她:“姑娘,你一个小姑娘家,租铺面风险大,不如再摆摊看看。”苏晴笑着说:“大伯,谢谢您的提醒,我有信心。”

接下来的半个月,苏晴忙着装修铺面。她没有做复杂的装饰,只是把墙面刷白,地面扫干净,在门口挂了一块醒目的木牌,上面写着“婉儿美食坊”五个大字,字体是请林文轩写的,苍劲有力。铺面里摆了四张桌子,每张桌子配四条长凳,足够客人坐下吃饭。她还雇了两个帮工——都是林家村的姑娘,手脚麻利,一个负责打扫卫生、招待客人,一个负责帮她打下手,每个月给她们二百文钱,比在地主家做丫鬟的工钱还高。

“婉儿美食坊”开业那天,苏晴搞了个小活动——前五十名客人买炸鸡送一杯奶茶,凡是进店消费的客人都能免费品尝新推出的“烤串”。烤串是她新研发的产品——用新鲜的猪肉或羊肉切成小块,用盐、酱油、孜然、辣椒等调料腌制半天,然后用签子串起来,在炭火上烤得滋滋冒油,撒上芝麻和葱花,香气扑鼻。

开业当天,“婉儿美食坊”挤满了人。大家一边吃着酥脆的炸鸡,一边喝着香甜的奶茶,手里还拿着烤串,嘴里不停夸赞:“这烤串也太香了!比镇上的烤肉店还好吃!”“婉儿姑娘真是厉害,怎么能想出这么多好吃的!”

不到一个月,“婉儿美食坊”就成了青溪镇的“网红店”——每天从早到晚都坐满了客人,有时候还要排队。苏晴又雇了两个帮工,还增加了菜品:比如用山楂、甘草、陈皮熬制的“山楂饮”,酸甜可口,解渴又解腻,因为颜色发红,口感清爽,被客人们戏称为“古代可乐”;还有用面粉做的“炸薯条”,外酥里嫩,蘸着用醋和糖调的酱料,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苏晴的生意越来越好,每个月能赚三两多银子,这在青溪镇已经是一笔巨款了。她给家里盖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买了两头牛和一头猪,还请了个帮工帮林老实种地。王桂兰不用再为生计发愁,身体也好了很多,每天都乐呵呵的,逢人就夸女儿有本事。

林文轩也因为家里条件改善,不用再担心学费,得以专心读书。他本就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努力,在第二年的府试中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消息传来,林家村的人都来道贺,林老实和王桂兰激动得一夜没睡。

苏晴知道,秀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乡试、会试、殿试。她给林文轩寄去了足够的银子,让他在府城安心备考,还特意做了些方便保存的牛肉干和饼干,让他带着当干粮。林文轩在信里写道:“妹妹,你放心,哥一定考中举人,将来考中状元,不辜负你和爹娘的期望。”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乡试的日子。苏晴特意关了一天店,和林老实、王桂兰一起去府城送林文轩。考试结束后,林文轩信心满满地说:“题目不难,我应该能中。”一个月后,乡试放榜,林文轩果然中了举人,而且是第十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