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上午,大亮都在帮老妇人洗衣服。他洗得又快又干净,老妇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洗完衣服后,老妇人不仅给了大亮一个铜板,还额外给了他两个热腾腾的馒头。
“小伙子,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后要是还想找活干,就来村里找我。”老妇人笑着说。
“谢谢大娘!”大亮接过铜板和馒头,心中充满了感激。
有了这一个铜板,大亮又开始寻找其他的活计。他帮村民挑水、劈柴、打扫院子,一天下来,竟然赚了五个铜板,还换来了两顿饱饭。
接下来的几天,大亮每天都去村里找活干,省吃俭用,终于攒下了二十个铜板。
他拿着这些铜板,来到了平溪镇的集市上。
集市上很热闹,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大亮穿梭在摊位之间,寻找着自己需要的东西。
他先是花了十个铜板,买了一刀最便宜的竹纸。这种竹纸虽然粗糙,但价格便宜,用来做笔记本的内页刚刚好。
然后,他又花了五个铜板,买了一些废旧的布料和几根粗棉线。布料用来做笔记本的封皮,棉线用来装订。
最后,他用剩下的五个铜板,买了一把最便宜的剪刀和一小块蜡。剪刀用来裁剪纸张和布料,蜡用来给棉线打蜡,防止磨损。
买好东西后,大亮兴冲冲地回到了破庙。
他先把竹纸裁成大小一致的长方形,然后对折,用锥子在边缘扎出小孔。接着,他把裁剪好的布料包在外面,做成封皮,再用打蜡后的棉线穿过小孔,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
由于是第一次做,大亮的动作有些笨拙,手指也被针扎破了好几次。但他毫不在意,一心扑在制作笔记本上。
经过一个晚上的忙碌,大亮终于做出了三个简陋的笔记本。
笔记本的封皮是用不同颜色的布料拼接而成的,看起来有些粗糙,但还算结实。内页的竹纸虽然不光滑,但书写起来还是可以的。
“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大亮看着自己的成果,心中有些忐忑。
第二天一早,大亮就拿着这三个笔记本,来到了苏州府城外的一个学子聚集地。这里有很多等待进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他们经常在这里交流学问,也会购买一些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
大亮找了一个角落,把笔记本放在地上,然后大声吆喝起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新的‘记事册’,方便携带,书写流畅,只要五个铜板一个!”
他的吆喝声吸引了几个学子的注意。
“记事册?那是什么东西?”一个穿着青布儒衫的学子走了过来,好奇地拿起一个笔记本翻看。
“这位公子,这记事册是我亲手制作的。您看,它把纸张装订成册,外面还有封皮,您平时做笔记、记心得,都可以用它,比您一张张拿着纸方便多了。”大亮连忙介绍道。
那学子翻了翻笔记本,点了点头:“嗯,这个东西确实挺方便的。就是这纸张差了点。”
“公子,这纸张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价格便宜啊。五个铜板,您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大亮说道。
周围的几个学子也围了过来,纷纷翻看笔记本。他们都觉得这个“
第三章 初试牛刀,第一桶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