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坐在书桌前,指尖划过电脑里命名为“招行维权记录”的文件夹——里面躺着87份投诉截图、12段通话录音、20页证据扫描件,以及一份密密麻麻标注着日期与结果的Excel表格。表格最后一行停留在三天前:“第87次投诉,金融机构回复‘自查合规’,调解失败。”窗外的路灯透过百叶窗,在文件上投下细碎的阴影,像极了这场持续半年的“金融战”里,那些挥之不去的挫败感。
明天,将是第88次交锋。我深吸一口气,把准备好的证据按顺序放进文件袋:最上面是办卡时的原始协议复印件,用荧光笔标出了“仅授权信用卡使用相关服务”的条款;中间夹着征信报告截图,那笔5万元的“消费贷”记录像个刺眼的墨点,突兀地出现在今年3月的页面上;最下面是与金融机构客服的通话记录,其中一段备注着“工号A4U,重点关注”——根据前几次投诉反馈,这个客服极有可能是此次沟通的主力。
一、交锋前夜:证据堆里的“不合理”
为了确保第88次投诉万无一失,我再次逐页核对证据。办卡协议是2018年签署的,那时我刚工作,为了应急申请了这张信用卡。协议第3页明确写着:“持卡人授权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信用卡透支、分期等信贷服务,具体服务内容以金融机构实时公示为准,且需经持卡人单独申请并确认。”这段话被我用红笔圈了又圈,旁边批注着“无‘一次授权长期有效’表述”。
可金融机构在后续回复中,却始终援引协议第5条:“持卡人同意金融机构在合理范围内,基于持卡人信用状况开展信贷相关延伸服务。”他们将“延伸服务”解读为“无需单独授权即可发放消费贷”,甚至在第76次投诉的书面回复里,用加粗字体强调:“办卡时的签字已包含对所有信贷延伸服务的授权,有效期与持卡人信用记录绑定,不受卡片有效期限制。”
这种解读让我既愤怒又不解。我翻出2023年底的信用卡账单,那时卡片还有三个月才到期,金融机构突然冻结了我的分期权限,客服的解释是“系统监测到您的账户存在潜在风险”。我追问“风险具体是什么”,对方却支支吾吾,只说“是内部风控模型的评估结果,无法对外披露”。
更离谱的是今年3月的征信异常。那天我准备申请房贷,拉取征信报告时,突然发现名下多了一笔来自该金融机构的5万元“消费贷”,放款日期是2月15日,还款期限12个月。我瞬间懵了——2月15日是春节假期,我正在老家,根本没有申请过贷款。
我立刻拨打金融机构客服电话,工号037的客服查询后说:“这笔贷款是系统根据您的信用评分自动授信的,属于‘优质客户专属服务’,您在办卡时已经签署过总授权协议,所以无需再单独确认。”
“自动授信?”我提高了音量,“没有我的申请,没有我的签字,甚至没有一条确认短信,你们就能随便放贷款?”
“先生,系统发送过审批短信,可能是您没注意查收。”客服的语气带着一丝不耐烦,“而且总授权协议里已经明确了,只要您的信用状况符合要求,我们有权主动提供信贷服务,这是合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