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莫婉、黛玉等人回了京城林府,很是新鲜,狠逛了一日,不过后面就没时间闲逛了。既要收拾行李又要准备过年,一家子都成了忙人,不过因着黛玉林璇姐弟还在孝期,这个年他们一切从简,低调行事。

贾家也因为要准备迎接贤德妃省亲,所以这个年也是草草就过。

年后,从正月初八开始,宫里就派了太监进荣国府指导礼仪,安排接驾时的坐卧进退,贾家人累并快乐。

贾母再三派人去接黛玉,想要让她到时与贾家人一起面见贤德妃娘娘,皆被莫婉以孝中不宜冲撞为由拒绝,贾母看着精心准备的薛宝钗,心中又急又无法。

到正月十五这日,贾家有爵者全按品大状,迎接贤德妃娘娘仪仗前来。

贾元春心中亦是难免激动,但在看到省亲别院如此豪华后却又默默叹息奢华太过。

贾元春一路行来,改了几小处,只在看到石碑坊上的“天仙宝境”时被骇得心惊肉跳,赶忙命人换成“省亲别墅”。

贾元春在宫中苦熬数年才熬出头,如今又能与数年不见的家人见面,强忍急切按照国礼接见了贾家人后,迫不及待的入侧殿更衣与家人见面叙话。

只是即便常处,贾元春也不能以家礼相待,不然贾家人便跪拒不迭。

亲人厮见,彼此都是双眼含泪,呜咽对泣。

互诉了衷肠,贾元春重新坐回上位,疑问:“怎么不见薛姨妈、宝钗和黛玉?”

王夫人抢回:“薛姨妈与宝钗外眷无职,不敢擅入,黛玉在家守孝,以免冲撞娘娘。”

贾元春道:“既如此,便请薛姨妈和宝钗进来。”

薛姨妈和宝钗进来后亦是免了国礼,被召上前叙话。

与女眷们说完话,贾元春又隔帘见了贾政说了些官样话,最后召见的是她小时候手把手亲自教养过的幼弟贾宝玉。

也不用帘子,贾元春携着贾宝玉的手把他揽进怀里,又摸着他的头部和颈部流着泪感慨:“长大了许多...”

贾宝玉如今已十三岁多快十四岁,与宫妃在人前如此亲密是有些不合适的,所以很有眼色的尤氏和王熙凤赶忙上前打断说宴席已备好,请娘娘游幸。

贾元春回过神来,顺势应下,让宝玉在前面引导。

贾家掏家底盖的省亲别墅自然美轮美奂,极大的满足了贾元春的虚荣心,她极为赞赏,不过她也没完全失了理智,还是劝了句:“太过奢华了,以后不可如此。”

到正殿后,贾元春选最喜欢的几处赐了名还给正殿亲笔题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正殿命名“大观园”,其它院落赐名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浣葛山庄等等。

赐完名,贾元春提出让众姐妹与宝玉以匾名做诗,这是她今日的政治任务,贾政贾赦这些长一辈的才能她是知道的于这上面有所欠缺,倒是底下的妹妹们听说还算优秀,又见前面那些宝玉的题咏有些意思,想着他应该也比先前有所进益,所以才有此提议。

作诗前,她还特地着重强调了这些诗会记入《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特别是《省亲颂》,以图让大家明白今日作这些应制诗的目的。

贾元春让众姐妹每人一匾一咏,而贾宝玉却要做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首,贾宝玉有苦说不出,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姐妹们每人只做一首,很快便做好了,贾元春便先挨个查看。

看完后,贾元春略有失望,姐妹们作的诗全都是夸这省亲别院多美多好的,没一个人作到点子上,只薛宝钗的诗沾了点边,却也远远不够。

虽然如此,她还是笑着把这些诗句赞赏了一番,又着重表扬了宝钗之作与众不同

贾元春把所有希望放在了还在抓耳挠腮作诗的贾宝玉身上。

贾宝玉这个人有时有些歪才,对这种应制颂圣诗却完全束手无策,他绞尽脑汁也只勉强作好了“潇湘馆”“蘅芜苑”两首,“怡红院”只开了个头便写不下去了。

薛宝钗转眼见了,看了一眼,指点他把“绿玉”改成“绿蜡”,贾宝玉得知了出处,笑着要认她为“一字师”。

薛宝钗怕耽误他功夫,调笑了几句就抽身走开了。

贾宝玉勉强把“怡红院”这首也续完了,最后一首“杏帘在望”却死活做不出来,忍不住在心里暗想要是林妹妹在就好了。

贾元春看时间差不多了,问贾宝玉作的如何了,贾宝玉只得据实以告,贾元春笑着说:“无妨,时间是赶了些,你把已作好的先呈上来。”

贾宝玉只能递上。

贾元春满怀希望的接过,看后却大失所望,竟还不如先前薛宝钗那首。

贾元春脸上的微笑险些维持不住,她不敢想回去后会被其她宫妃如何嘲笑,在皇帝面前如何抬不起头。

心塞之下,她突然想起曾听祖母说过,表妹黛玉幼时是由探花郎林姑父亲自启蒙,就连后来请的西席也是进士出身,现受皇帝重用的贾雨村,表妹本人也是天赋出众,与其她姐妹不同。

她定了定心,勉强鼓励了贾宝玉几句,就对贾母说:“今日姐妹们欢聚在此,只没见到黛玉表妹,实在心有所憾。等我回去后,又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不如将黛玉表妹请来,以免遗憾。”

她说的有理有据,毕竟除非特旨,一般能进宫看视的家眷都需身有诰命。

贾母阅历丰富,一下就听出贾元春的用意,附和着就要让人去林府请林黛玉。

王夫人却不懂这些,她只知道不想看林黛玉在元春面前出风头,开口就劝:“黛玉毕竟有孝在身,若是冲撞了娘娘...”

贾元春截断:“黛玉表妹为父守孝说明她乃是纯孝之人,我与她也算至亲,何来冲撞一说。”

冲撞不冲撞本来就看上位者如何看待,现在贾元春自己否定了这种说法,王夫人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她仍觉得委屈,不懂女儿为什么要在这么多人面前下自己的面子,不过她也知道不能闹,默默退了回去。

贾元春看母亲知趣退下,默默松了口气,对身边身穿女官服的抱琴说:“你带我的口令去请黛玉表妹,就说本宫亲自邀请她前来相见。”

抱琴领命跟着贾母的人一起前去林府。

正好贾蔷此时带着十二个女戏子在楼下等的不耐烦,贾元春直接吩咐先看戏,她拿起戏单子随手点了四出戏,边听边等。

那些孩子年纪虽小,戏却唱的不错,特别是那个叫龄官的,贾元春让她多唱了两出并额外给了赏赐。

贾元春特地着人来请,莫婉也不敢得罪,只能给黛玉换了衣裳轻声嘱咐了几句让她去了,贤德妃省亲,宁荣街被封不准闲杂人等出入,林泓亲自带着庆总管护送黛玉去省亲别墅。

到了大观园,林泓、庆生只能在前面等候不能跟着黛玉一起去正殿,黛玉一个人跟着抱琴忐忑不安的去见贤德妃。

贤德妃听说黛玉来了也没心情看戏了,立马接见,她免了黛玉的国礼,亲切问候了几句,仿似不经意间提起刚刚姐妹们一起作诗娱乐,说起正好剩下一首“杏帘在望”还未有人作,不如由黛玉补上,也算圆满。

黛玉一听作诗心里就不慌了,她向来不吝于在人前展露才华,只怕不能尽兴,当即应承下来。

贾元春自是欣喜,给她时间让她先去构思。

姐妹们看黛玉来了也挺高兴,围着她为她讲解始末。

黛玉听完后,心里愈加有底,她心想这“杏帘在望”对应的不正是她进园时带她来的女官指给她看过的浣葛山庄吗?!

她略作回想,不过须臾心中便已有了一律,走到案前,挥笔一就。

女官接过呈给贾元春,贾元春没想到她写的这么快,心中不太乐观,想着自己怕是白费了一番心机。

贾元春看去: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贾元春顿觉喜出望外,妙啊,有了这首,今天的任务可算完成了。她当即将这首“杏帘”点为今日之冠,并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她心里既高兴又惋惜,心想这首诗要是宝玉写的该有多好,她定会让人誊录让内外传看,回宫后也能让圣上知道贾家后辈亦不乏有才之人。

贾政听说了里间之事,也进了一首《归省颂》,贾元春看了,有了《杏帘在望》作对比,也只能说一句中规中矩。

太监来报,赏赐之物已经备齐,并把清单呈给贾元春查看,贾元春看了,只在黛玉那里添了一些,其它不改。

太监按单一一发放,贾母赐金玉如意、沉香拐杖、伽楠念珠..................................................................................................。

赏赐发完,众人谢了恩,就有执事太监来催贾元春时辰已到,请起驾回宫。

贾元春听了,滚下泪来,拉着贾母、王夫人的手不肯放,嘴里也再三叮嘱,贾母和王夫人也流着泪边听边点头,并安慰她等每月到了外眷看视的日子就去看她。

执事太监再三催促,贾元春再不舍也不得不走了,她狠心别过头登舆而去,贾府众人挥泪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