嫔妃们正月十五省的亲,正月十六一大早,各家的《省亲颂》就都呈到了御前。
正好这日端静长公主进宫看望太上皇、皇太后,顺道去给皇帝请安。
她走进文华殿时,正看见皇帝和忠顺亲王拿着几本卷册指指点点,时不时还嗤笑几声。
端静长公主行过礼后笑着问:“皇兄和十七弟在看什么,如此高兴?”
皇帝还没说话,忠顺亲王就抢先答道:“我们在笑,有些人你给他们机会表现,他们却连马屁都拍不好。”
他说话向来直白无忌,皇帝也不与他计较。皇帝随手拿起一本递给端静长公主,“这是嫔妃们昨日省亲归来后献上的《省亲颂》,六妹你也瞧瞧。”
献给皇帝的作品自然不能拿着一张张写好的纸随手就递上来,嫔妃们都是着人重新抄录,整理好装订成册再呈到御前的。
还没等端静长公主把手上的这卷翻开,忠顺亲王就把他那本凑到端静长公主眼前,“六姐,你猜猜这是哪家人写的?”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忠顺亲王故意遮住落款处,端静长公主只能胡乱猜:“是哪家的姑娘千金吗?周贵人家的,还是吴贵妃...”
“都不是。”忠顺亲王得意洋洋,“这可是那位据说衔玉而生,名满京城,出生于荣国府的贾宝玉小公子写的呢。你再看看最后那页。”
端静长公主伸出手自行翻了下页: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等看到最后那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时,她惊讶的“咦”了声,“这也是那贾宝玉写的?虽说水平起伏过大了些,但却有些真材实料...”
“哈哈哈...”
端静长公主被忠顺亲王的狂笑搞懵了,忠顺亲王移开手让她看作诗人的名字,“你果然和皇兄一样猜错了。皇兄,先前说好的,让我进你私库选一样宝贝的,可不许反悔。”
端静长公主“...”,这十七弟在皇帝面前也太过放肆了,偏偏皇帝还总纵着他。她决定无视不着调的小弟,去看是谁做的这首《杏帘在望》。
“林黛玉?这名字不像贾家人呢?”端静长公主疑惑道。
忠顺亲王:“本就不是贾家人,那是已逝忠正公林海的长女。”
端静长公主更疑惑了,“贤德妃家的册子上怎会有林家女的诗作?”
忠顺亲王:“六姐你忘了,那林海的夫人不就是荣国公的嫡长女吗?林家小姐可不就是荣国府的表小姐。我看呐,是那荣国府的后人实在太不争气,贤德妃才会把这表小姐带上挽回些脸面。”
端静长公主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忠顺亲王这话,贤德妃好歹也是皇帝的后妃,而且还是高位嫔妃,在皇帝面前这样说实在过于冒犯。
不过皇帝本人不太在乎的模样,他把那首《杏帘在望》又看了一遍,既感慨又惋惜:“不愧是探花郎的后人,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佳作,只可惜是个姑娘,若是个男儿身以她的资质来日科举说不定能像她父亲那样骑马游街。”
怪不得林如海临终前的折子上字字句句全是对这个女儿的不舍。
皇帝像是想起什么,问在殿内装木头的夏守忠:“林家女的父孝快过了吧?”
夏守忠在脑海中快速回想,躬身答道:“回陛下的话,到今年十一月,林小姐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就满了。”
皇帝点头,说道:“既然她人在京城,这便好办。夏守忠,等她孝期满了,记得提醒朕召见她。”看在林家那一半家财的份上,对林家女多看顾一二也不算什么。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