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花钱挑了挑眉,好像有点意外我这么快就有思路还敢提要求。“预算能谈。加钱在楼上工作室,你自己去找他。”

找到加钱的时候,他正对着一堆 3D 建模软件发呆。一米九的大高个缩在电脑椅里,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跟个没考好的学生似的,透着股忧郁。我把事儿一说,请他帮忙做份社区居民的简易问卷,再弄个活动海报模板。一听有具体活儿干,他眼睛立马亮了,刚才那股丧劲儿全没了 —— 手艺是真不错,半小时就弄完了,设计得简洁又亲切,看着就舒服。

“谢啦,校草!” 我真心实意夸他。加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脸上露出个笑 —— 这是我这几天见他笑得最真的一次。

拿着问卷和申请到的一点预算,我没直接去找张阿姨回应投诉,反而钻进了旁边的社区。西装肯定不能穿了,换了件最普通的白 T 恤、牛仔裤,揣着包香喷喷的花茶当小礼物,在小区花园、居委会活动室转。看见散步的阿姨、带娃的妈妈,就凑上去唠嗑,听她们吐槽噪音,也听她们讲这社区的老故事,慢慢摸透了她们真正担心啥、需要啥。

我发现,她们对 “鉴里寻境” 不是真有敌意,更多是好奇加不了解。这地方突然冒出来,又搞得神秘兮兮、看着挺高端,让她们觉得 “跟自己没关系”,甚至有点被排斥的慌 —— 说白了,就是隔着层膜。

问题的根儿,其实是信息不对称,再加上没机会参与进来。

一个想法慢慢在脑子里成型。我没打算开什么正式沟通会 —— 那玩意儿只会把对立情绪攒到一块儿爆发。反而策划了个 “左邻右里,寻境探幽” 的社区开放日,就想让大家进来玩玩。

方案里没搞那些玄乎的茶道香道,全是实在活儿:

1. 弄了个 “宝贝孙子书画体验角”,让加钱带着孩子们写毛笔字、画画,孩子能安安静静待着,家长也省心;

2. 开了 “阿姨妈妈手机摄影课”—— 枯山水庭院多适合拍照啊,教她们怎么调角度、用滤镜,拍出来的照片能发朋友圈;

3. 请赚钱老师搞 “养生花茶品鉴会”,一边喝茶一边聊怎么养生,都是阿姨们关心的话题;

4. 最后我带着大家逛空间,有啥疑问当场说,停车、灯光这些问题,也跟大家商量着来。

我把详细方案和预算报给花钱。她看完没说话,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问:“你确定这么做能解决问题?别到时候引来更多人围观,麻烦更大。”

“我确定。” 我迎着她的目光,“堵不如疏嘛。让她们走进来当参与者,不是站在外面当旁观者,那点敌意自然就散了。这不光是解决眼下的麻烦,也是帮‘鉴里寻境’在这儿扎下根,赢点街坊邻居的好印象 —— 这才是最实在的。”

花钱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最后点了头:“按你说的做。”

开放日那天的场面,比我想的还热闹。一开始还板着脸的张阿姨,在摄影课上玩疯了,拉着老姐妹在庭院里摆各种姿势,还让我帮她拍特写,笑得眼睛都眯了。孩子们在书画角安安静静涂涂画画,带娃的奶奶们终于能歇口气,坐在旁边喝茶聊天。赚钱老师的养生茶讲座更火,阿姨们围着他问这问那,手里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整个空间里全是笑声,之前那种隔着层的别扭劲儿,不知不觉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