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然后,她走回屋里,拿起那本边角已经卷起的数学书。外面的纷扰暂时远去,她的世界里,只剩下公式和定理,还有那条通往未来的、虽然狭窄却充满希望的路。

她得抓紧时间了。距离报名截止,还有一个月。距离改变命运的高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一次,她每一步,都要踏在自己的节奏上。

王家人闹事的硝烟散去,留给这个贫寒之家的,是更深的沉寂和邻里间复杂的目光。但林晚春像换了个人,她不再低头走路,眼神里有了一种沉静的光。她白天更卖力地干活,锄地、喂猪、洗衣做饭,把家里那点有限的活计打理得井井有条,堵住了母亲“不务正业”的唠叨。到了晚上,那盏昏黄的油灯下,便是她一个人的战场。

周老师给的旧资料被她翻得起了毛边。初中数学的方程式、几何证明,高中政治的哲学原理、历史的大事年表,还有英语那些拗口的单词和语法……这些对辍学多年的她来说,如同天书重启。很多概念模糊了,公式记混了,一个简单的三角函数题可能就要耗去她大半个晚上。

手指因为白天的劳作和夜晚紧握铅笔而变得红肿僵硬,眼睛熬得布满血丝。但她不觉得苦。比起前世灶台边的冰冷和绝望,此刻油灯下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滚烫的希望。那些符号和文字,不是负担,而是凿开命运坚冰的利器。

弟弟林小军起初觉得姐姐“中了邪”,但看到林晚春那股拼命的劲儿,少年心里也受了触动。他偶尔会凑过来,好奇地指着书上的题问:“姐,这个你会吗?”林晚春若是会,便细细讲给他听;若是不会,就老实说“我再想想”,然后更专注地钻研。不知不觉,林小军放学后在外面野的时间少了,有时也会拿出自己的课本在一旁写写画画。林晚春看在眼里,心中微暖。

一个月期限将至,林晚春揣着忐忑,再次找到周老师。周老师拿出几张泛黄的卷子,是几年前的中考模拟题。“你做做看,不限时间,能做多少做多少。”

林晚春深吸一口气,接过卷子,就在周老师家简陋的书房里,趴在小桌上,一笔一划地写起来。数学遇到好几道大题卡壳,英语阅读磕磕绊绊,语文的古文翻译更是连猜带蒙。当她终于放下笔时,窗外天色已暗,手心里全是汗。

周老师默默批改着卷子,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最后,她放下红笔,看着紧张得几乎要窒息的林晚春,轻轻叹了口气。

“晚春啊,”周老师开口,林晚春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基础确实差了很多,遗忘得太厉害了。尤其是理科和英语,几乎要从头学起。”

林晚春的眼圈瞬间红了,指甲掐进了掌心。

“但是,”周老师话锋一转,语气里带上一丝赞赏,“你的语文功底还在,尤其是作文,虽然词句朴实,但立意和逻辑远超一般学生,有种……看透世事的沧桑感。这很难得。更重要的是,我从你的解题步骤里,能看到你的韧劲和思考,不是瞎蒙,是在努力调动所有记忆去推理。这一点,比很多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