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误区,源于不了解。而最大的风险,往往就来自于‘我觉得’和‘我以为’。”
“所以,为了响应张姐对小区安全的关切,也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我草拟了一份《社区安全养宠及人宠互动行为倡议书》。”
“我会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每栋楼的公告栏里。同时,我会在本周六下午三点,在小区的中心花园,做一个小型的公益讲座,主题是‘如何安全地与社区犬只互动’。现场会带着土豆做演示,欢迎所有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参加。”
“以上所有活动,均为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
“再次感谢张姐的提醒,让我们有机会共建一个更安全、更和谐的社区环境。@张姐”
我发完最后一段话。
然后艾特了她。
整个业主群,鸦雀无声。
大概过了足足一分钟。
物业经理第一个跳了出来。
“@乔安感谢您的支持!这是大好事啊!我们物业全力配合!”
之前帮我说话的陈姐和刘奶奶也立刻跟上。
“这个好!专业的就是不一样!”
“支持乔安!我们周六一定带孩子去学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示支持和期待。
风向,在三分钟内,彻底逆转。
我把张姐高高举起的“道德”大旗,接了过来,然后插上了“科学”和“公益”的标签,反手就插在了小区的中心花园。
她把我塑造成一个“冷漠自私”的个人。
我把自己升级成一个“服务社区”的专家。
我把她挑起的个人恩怨,变成了一场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现在,轮到她尴尬了。
她该怎么回复?
说“我不是这个意思”?那她之前的煽动就成了笑话。
说“支持”?那她就等于承认了自己之前的无知,还亲手把我送上了“社区专家”的宝座。
我盯着屏幕,等着她的反应。
果然,张姐的头像下面,出现了“对方正在输入...”的字样。
删删改改,改改删删。
持续了快五分钟。
最后,她发出来一句。
“呵呵。”
然后,就再也没说话了。
5
周六的公益讲座,成了小区里不大不小的一件事。
物业很给力,不仅在群里发了正式通知,还在公告栏里贴了海报,标题起得很大:“金牌训导师乔安女士与您相约,共建人宠和谐社区”。
我看着“金牌”两个字,有点想笑。
不过,效果是达到了。
这两天,我在小区里遛狗,回头率高了百分之二百。
遇到的邻居,态度也从之前的“那个养金毛的”,变成了客气的“乔老师好”。
张姐这两天很安静。
我在楼下碰到过她一次,她带着乐乐,远远看见我和土豆,就立刻拐进了另一条路,装作没看见。
我没在意。
只要她不来招惹我,我也懒得理她。
我认真准备着周六的讲座内容。
从犬类行为学的基础,讲到肢体语言的识别,再到不同情境下的应对策略。
我不想把它搞得太学术,尽量用最简单、最有趣的方式,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听懂。
土豆成了我的“首席助教”,每天陪我练习各种指令和互动。
周五晚上,我正在家里做最后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