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小王的手有点抖了。他强作镇定,又把铲子放下去,这次更小心地探了探。铲头似乎穿过了一层松软的填充物,然后,“咚”一声闷响,碰到了更坚硬的石板类物体。

科学的信念在这一刻有点崩塌。他慌慌张张地拔出铲子,把带上的“证据”胡乱塞进包里,又用脚把探孔大致掩埋了一下,骑上单车,飞也似的逃回了工地。一路上,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

第二天,星期一,小王顶着两个黑眼圈去上工,心里七上八下,生怕听到什么风声。工地上风平浪静,老张还在那吹嘘他判断汉代灶坑的眼力,李胖子张罗着下班后去哪撸串。小王稍稍松了口气,也许,那只是巧合?下面就是个地质异常点?

然而,下午两点,几辆印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国家文物局”字样的越野车,风驰电掣般开进了工地。后面还跟着一串黑色的公务轿车。车上下来的人,个个表情严肃,气度不凡,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教授,旁边陪着的是市里主管文化的领导和地铁公司的老总。

施工队长一路小跑过去迎接,点头哈腰。工友们都停下了手里的活,抻着脖子看热闹。老张和李胖子交换了一个眼神,意思是:嚯,这阵仗,怕是挖出个大的了?但咱这段最近没上报啊?

只见那老教授和领导们低声交谈了几句,然后径直朝着基坑边缘走来。他们的目光,并没有落在老张发现“灶坑”的那片区域,而是扫视着整个工地,最后,齐刷刷地定格在实习生小王身上。

小王腿肚子当时就软了。

老教授走到小王面前,并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脸上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激动和喜悦,用力拍了拍小王的肩膀,声音洪亮得整个工地都能听见:

“小伙子!就是你吧?你周末在陵区东侧那片坡地打的探孔?哎呀呀!你这一铲子,可真是……神了!把我们考古队半年的勘探计划、全年的KPI都提前完成了啊!”

整个工地鸦雀无声,只有教授的声音在回荡。

“初步判断,那下面可能是一座极其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战国晚期高等级贵族墓!甚至不排除与陵园陪葬系统有关!意义太重大了!”

小王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工友们先是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和口哨声。李胖子冲过来一把抱起小王:“小王!不!王哥!你是我亲哥!带薪假!这回怕是能放到过年了!”

老张也走过来,表情复杂地看着小王,半晌,才幽幽地叹道:“小子……你这感觉……比雷达准多了。”

工地瞬间被全面封锁,所有施工无限期暂停,拉起了警戒线,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开始有条不紊地搭建临时工棚、部署勘探设备。工友们领到了“意外考古发现特别休假通知”,个个喜笑颜开,收拾东西准备享受不知尽头的长假。

小王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成了工地上的传奇,但也成了“罪魁祸首”。他忐忑不安地度过了几天,直到考古队正式开启墓室。

又过了几天,一个更炸裂的消息从考古队内部传了出来,很快就在整个西安的文博圈和地铁系统传疯了:墓里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竹简,内容涉及当时的祭祀礼仪和城市规划。其中有一卷竹简的末尾,用标准的秦隶赫然写着一句让所有专家都瞠目结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