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5 材料关:防不胜防的“黑洞”

2018年,李建国接了个幼儿园建设项目,总造价四百八十万。为了控制成本,他亲自负责材料采购,可还是栽了跟头。

项目需要一批防火门,供应商报价每平米六百八十块,承诺是甲级防火门,附带检测报告。李建国看了检测报告没问题,就付了三十万预付款,约定送货时结清尾款。可货送到工地后,监理一检测,发现是乙级防火门,耐火极限根本不达标。

李建国去找供应商理论,对方却翻脸不认账:“合同里没写甲级,检测报告是以前的,跟这批货没关系。”他拿出合同一看,果然只写了“防火门”,没注明等级。没办法,只能重新采购,不仅多花了十八万,还延误了十天工期,付了两万块违约金。

吃一堑长一智,之后采购材料,李建国不仅要求供应商提供最新的检测报告,还会抽样送到第三方机构复检。可即便如此,还是防不住“暗箭”。有次采购的水泥,袋子上印着“P.O42.5”,实际标号却只有32.5。用这批水泥浇筑的梁体强度不够,只能全部拆除重建,损失了三十五万。后来查到,是供应商把旧袋子翻新,装了低标号水泥卖给他。

材料价格波动更是让他头疼。2019年春天,他承接的办公楼项目刚签完合同,钢材价格就开始暴涨,一个月涨了五百多块一吨。合同里没约定材料调价条款,甲方又不同意补差价,这单项目直接亏了二十多万。“当时要是懂‘价格调差’条款就好了。”李建国后来跟人说起,满是懊悔。

除了材料质量和价格,浪费问题也很严重。有个项目结束后,仓库里剩下了二十多吨钢材,还有几百包水泥,大部分都过了保质期,只能当废品卖。李建国算了算,光这部分浪费就有十几万。他后来引入了材料领用登记制度,施工队要多少领多少,剩下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