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二线:舆论造势

沈知烬与苏明漪会面,以“匿名供稿”形式,将崔明远勾结外敌的线索写成《边患录》,刊登于《京报》。

文中不指名道姓,却处处暗合崔家行径,引发朝野热议。

苏明漪成为沈知烬的“笔刃”——一个不依附权贵、敢于发声的女性力量象征。

第三线:寒鸦阁助力

萧景珩传来密报:崔明远已秘密向北狄输送军械图谱,换取兵权支持。

沈知烬命人将证据匿名送至御史台,同时安排旧仆在市井散布“崔家通敌”流言。

她不亲自动手,却让整个京城成为她的棋盘。

夜,大雪纷飞。

沈知烬立于沈府旧祠前,点燃一盏河灯,放入溪中。灯上写着:“母亲,女儿回来了。这一世,我不再跪着求生。”

远处,谢府高楼。

谢老太君凭窗而望,手中佛珠突然断裂,珠子散落一地。

她目光如冰,低语:“风起了……该收网了。”

她召来心腹嬷嬷:“去告诉崔明远,若他再与北狄私通,谢家将不再保他。同时,派人监视苏明漪——她若再写一个字,就让她‘病逝’。”

苏明漪在报馆中彻夜写稿,忽闻窗外异响。她推窗,见一黑衣人留下一卷竹简,上书:“欲破权门,先断其舌。你笔即剑,我为你护鞘。”

她握紧竹简,眼中燃起火焰。

她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孤军。

沈知烬端坐镜前,卸下发钗。铜镜映出她冷冽的面容。

绿萼轻声问:“小姐,我们真的能赢吗?谢家、崔家,还有那背后的……皇权。”

沈知烬抚过镜面,如抚过命运的裂痕。

“他们以为我是棋子。”她低语,“可这一世,我要让他们明白——执棋者,是我。”

窗外,雪未停,风更紧。

京城的权谋之网,已悄然张开。

春寒料峭,谢府佛堂内,檀香袅袅。

谢老太君独坐于蒲团之上,手中佛珠早已换新,却仍按旧习,一粒一粒缓缓拨动。窗外雪融,滴水成音,如更漏,如命运的脚步。

她闭目,却非入定。

“沈知烬……沈家的女儿。”她低语,声音轻得像风,却带着蚀骨的寒意,“当年她父亲沈太傅,就是凭着一张嘴,一句‘忠君爱国’,扳倒了三名权臣。如今他的女儿,竟也想走这条路?”

她睁开眼,眸光如刀,映着佛前长明灯的火光。

“可惜,她不明白——这京城,从来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势’的地方。”

她起身,步履稳健,无半分老态。侍女欲扶,被她一手推开。

“去,传话给崔明远。”她立于窗前,望着远处沈府方向,“告诉他,若他再与北狄私通,谢家不仅不保他,还会亲自将他送上断头台。我要让他知道,谁才是这盘棋的执棋人。”

侍女领命而去。

谢老太君缓缓坐下,指尖轻叩案几。案上,摊着一份《京报》——头版正是苏明漪所撰《边患录·其一》:

她冷笑:“一个落魄御史之女,也敢执笔问鼎?好,好得很。”

她并非惧怕文字,而是惧怕文字背后的力量——当百姓开始议论,当朝臣开始怀疑,当皇帝开始关注……那便是权势崩塌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