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夜深了。

帅帐内的血腥气和喧嚣早已散去,只剩下烛火在静静地燃烧。

萧济安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坐在桌案前,手中拿着的,正是那封来自京城的家书。

信纸是上好的澄心堂纸,触手温润。

字迹则是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充满了久居上位的威严。

他展开信,仔细地阅读起来。

信的内容不长,却内涵丰富。

“吾婿济安亲启:”

信的开头,称呼从“五殿下”变成了“吾婿”,这个变化,让萧济安的眼神微微一动。

“云州之事,吾已尽知。以雷霆手段,肃清军中沉疴,拔除奸佞,夺回兵权,快哉!汝之成长,远超老夫所料,甚慰。”

开篇,便是毫不掩饰的赞赏。

这表明,丞相王道在军中的眼线,远比他想象的要深。

他拿下张虎的全过程,恐怕已经一字不漏地摆在了这位岳父的案头。

而这番赞赏,也代表着王道对他初步能力的认可。

萧济安继续往下看,信的语气却陡然一转。

“然,匹夫之勇,可胜一阵;将帅之才,可定一役。而欲成大事,争夺天下者,非只在疆场之上。”

“汝今掌控镇北铁骑,看似兵强马壮,实则外强中干。张虎贪墨之根源,在于军饷不至。军饷不至之根源,在于户部掣肘。户部掣肘之根源,在于三皇子刘邦。”

“刘邦此人,出身市井,却有天授之才。短短数年,便将一盘散沙的户部,经营得铁桶一般。

其笼络人心、玩弄权术之手段,不在秦王李世民之下。汝虽逞一时之快,以舆论之法,迫其让步一次,然此法只可用一次,不可用第二次。”

“如今,三十万大军粮草告急,迫在眉睫。此乃汝之危局,亦是汝之良机。”

信写到这里,锋芒毕露。

王道冷静地指出了他目前面临的真正困境——解决了张虎,只是治标;解决不了钱粮,军队依然是无源之水。

而钱粮的关键,就在于他的另一个死敌,三皇子刘邦。

“老夫问汝,面对刘邦这座大山,汝将如何应对?是亲赴京城,与其朝堂辩之?抑或是束手无策,坐视军心离散?”

“老夫拭目以待。”

信的最后,王道给出了他的承诺,也是他的考验。

“汝若能凭一己之力,破此困局,从刘邦手中,为三十万大軍,堂堂正正地取来粮草。

届时,丞相府之门,将为汝大开。老夫麾下所有门生故吏,皆为汝之臂助,助汝在这场夺嫡之战中,与诸王一争高下。”

“若不能,则说明汝不过一时之雄,尚无与顶级皇子掰腕之力。如此,汝与王家,便好自为之吧。”

信的末尾,没有落款,只有一个鲜红的丞相大印。

萧济安将信纸折好,脸上没有气馁,反而露出兴奋的笑容。

这是岳父给他的最后通牒,也是他一直等待的机会。

一封信,将丞相府的立场、支持的条件,以及他下一步必须完成的任务,清清楚楚地摆在了台面上。

“与顶级皇子掰腕之力吗……”萧济安喃喃自语,“刘邦……确实是个有趣的对手。”

在原身的记忆里,刘邦的形象一直是个“市井无赖”。

但萧济安清楚,能从一介布衣,最终登临帝位的人,其手段和心智,绝对是妖孽级别的。

与这样的人博弈,远比对付张虎这种纯粹的武夫,要有趣得多。

而且,这也是他计划中的一环。

拿下军权,解决钱粮,稳固后方。

这是他为自己制定的“求生三步走”战略。

现在,第一步已经完成,是时候迈出第二步了。

他收起信,站起身在帅帐内来回踱步,脑中开始飞速运转。

硬碰硬,肯定不行。

现在的刘邦,手握财政大权,深得皇帝信任,在规则内玩,自己毫无胜算。

直接去京城找他对质,更是自投罗网。

那该怎么办?

必须找到一个能让刘邦心甘情愿把钱拿出来,还说不出半个不字的办法。

一个能让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计策。

萧济安的目光在帐中逡巡,最终落在了自己的笔墨纸砚上。

“笔,文字,声音……人心。”他低声自语,思路豁然开朗。

“对啊……武器,未必一定是刀剑。”

“有一种战争,杀人不见血,却能动摇国本,那就是人心向背的战争!”

他心中有了定计,脸上也显出笑意。

“来人!”

一名心腹文书快步走了进来:“殿下有何吩咐?”

萧济安走到他身边,低声吩咐道:

“去,给我找几个边关镇子上最好的说书先生和民谣歌手,我有几个关于咱们镇北军将士‘浴血奋战,却食不果腹’的故事,要请他们帮忙,传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