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看这『佛』字,」苏先生指着碑上的字,「柳公权的字,骨力很足,横画细,竖画粗,像铁画银钩。你再看旁边这块宋碑,是去年新立的,字体就软了些。」

我凑近看,碑上的字迹清晰,能看见刻工留下的细小痕迹。忽然,我注意到碑座上有个图案——缠枝莲纹,跟我修复的那面青铜镜上的花纹一模一样!我心里一紧,赶紧指给苏先生看:「苏先生,您看这个花纹,是不是跟某种青铜器上的一样?」

苏先生看了看,点了点头:「这是缠枝莲纹,唐代就有了,北宋很流行,常刻在碑座、青铜器、瓷器上。怎么,你见过?」

「我……我家乡有一面铜镜,背面就是这个花纹,」我尽量说得委婉,「那面镜子,边缘还有个崩口,不知道是不是北宋的。」

苏先生想了想:「汴京的古玩市场里,偶尔能见到北宋的青铜镜,不过好的都被官宦人家收走了。下周有个集市,在东市的城隍庙前,你要是感兴趣,我带你去看看,或许能找到类似的。」

从相国寺回来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那面青铜镜。我摸了摸贴身的口袋,里面放着那面铜镜——穿越那天,它竟然跟着我来了,我一直把它藏在衣服里,没敢告诉别人。晚上,我在柴房里,借着微弱的油灯,拿出铜镜仔细看。镜面还是蒙着包浆,但背面的缠枝莲纹在灯光下,似乎比之前更清晰了,而且铭文的位置,隐约能看见几个字:「天圣元年,造于洛阳」。

天圣元年是 1023 年,比现在的熙宁五年早了四十九年。洛阳——那面铜镜是洛阳造的。我忽然想起,苏先生说过,他下周要去洛阳出差,帮国子监找几本书。或许,去洛阳能找到更多线索?

第二天,我跟苏先生说,想跟他一起去洛阳。苏先生愣了愣,然后笑了:「你这小伙子,倒是好学。不过洛阳路途远,要坐马车,得走五六天,你不怕累?」

「不怕,」我赶紧说,「我想多学些东西,而且……想找找那面铜镜的来历。」

苏先生点了点头:「也好,路上我再教你认些文物。你跟王大娘说一声,我们后天出发。」

4

出发那天,王大娘给我装了个布包,里面有两件换洗衣物,还有几串铜钱,叮嘱我「路上小心,跟着苏先生好好学」。阿春也送了我一块她绣的帕子,上面绣着朵小莲花,说「路上擦汗用」。我心里暖暖的,忽然有些舍不得这个只待了一个月的地方。

马车是苏先生雇的,两匹马拉的厢车,里面铺着棉垫,能坐两个人。车夫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姓赵,常年跑洛阳到汴京的路,熟悉路况。第一天,马车走在汴京外的官道上,两边是绿油油的麦田,偶尔能看见农夫在田里干活,远处的村庄冒着炊烟,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苏先生坐在车里,给我讲洛阳的历史:「洛阳是古都,唐的时候是东都,北宋虽然定都汴京,但洛阳还是很繁华,有很多古迹,比如龙门石窟、白马寺,还有不少世家大族住在那里,藏着很多古董。」

我拿出铜镜,递给苏先生:「苏先生,您帮我看看这面镜子,是不是洛阳造的?」

苏先生接过镜子,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指摸了摸花纹:「这确实是北宋的铜镜,工艺不错,你看这缠枝莲纹,刻得很细,边缘的崩口是老伤。铭文写着『天圣元年,造于洛阳』,那就是洛阳的作坊造的。洛阳有个『李家作坊』,北宋初年很有名,专门造青铜器,尤其是铜镜,很多官宦人家都用他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