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换房子?那书店呢?”晓雅攥着书包带,手指都发白了,“我们以后去哪看书啊?我还没给你看我演小英子的衣服呢,我还想在这抄完《城南旧事》呢……”

林建国伸手摸了摸晓雅的头,她的头发软软的,像苏梅以前养的小猫。“会有地方的,”他说,“就算书店拆了,咱们还能找新地方看书,对吧?”晓雅没说话,只是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老樟树,眼泪掉在窗台上,砸出个小小的湿痕。

那天下午,晓雅没像往常一样抄书,只是帮林建国整理书架,把歪了的书一本本扶直。整理到儿童绘本区时,她拿起本《小熊温尼》,里面夹着张苏梅写的便签,字是娟秀的小楷:“给喜欢小熊的小朋友,希望你每天都开心。”晓雅把便签递给林建国,小声说:“林叔,苏梅阿姨真好。我妈妈说,有些东西就算没了,只要记在心里,就永远不会消失。就像这张便签,就算书店拆了,我们还记得苏梅阿姨的话,对不对?”

林建国接过便签,纸上还留着点苏梅当年用的香水味,淡淡的栀子花香。他点点头:“对,记在心里,就不会消失。”

周五下午,晓雅来的时候,手里捧着张画,用硬纸板做了画框。画的是“文启书店”:门口蹲着个擦门板的老人,手里攥着块抹布;窗边坐着个背粉色书包的女孩,手里捧着本书;天上飘着金黄的银杏叶,连门板上“文启”两个字都画得清清楚楚。“林叔,这是我用彩铅画的,”晓雅把画递过来,指尖有点沾了铅粉,“我画了三个晚上,这样就算书店拆了,你也能看见它原来的样子。”

林建国接过画,画框边缘用胶带粘了圈红绳,是晓雅从书包上拆下来的。他把画贴在柜台后面的墙上,正好在苏梅的照片旁边——照片里的苏梅笑着,画里的书店亮着,像把过去和现在连在了一起。“谢谢晓雅,”他声音有点哑,“这画比真的书店还好看。”

晓雅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以后新书店开了,我再给你画一张。”

3 老顾客的回忆

周日上午的阳光,比往常暖了点。林建国刚把《小王子》放回书架,就听见门口传来“笃笃”的拐杖声——是周老先生来了。老人头发全白了,梳得整整齐齐,身上穿的藏青色中山装,袖口还别着块老怀表,拐杖是紫檀木的,敲在地板上很响。

“周先生,您怎么来了?上次您说膝盖不舒服,不是让您少出门吗?”林建国赶紧搬了把藤椅到门口,扶着老人坐下,又倒了杯温热的茉莉花茶。

周老先生摆摆手,喘了口气,指了指书架:“听说巷子要拆了,来看看你这书店,也看看这些老伙计。”他扶着拐杖站起来,慢慢走到历史类书架前,手指从《史记》《资治通鉴》的书脊上滑过,最后停在本泛黄的《明史》上。“这本《明史》,我第一次来买的时候,还是二十年前,”老人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张褪色的购书小票,“那时候你爱人怀着孕,还帮我搬凳子找书,说‘周先生您慢点儿,别摔着’。”

林建国也笑了,想起苏梅怀女儿的时候,还天天在书店里忙,有次帮周老先生找书,差点摔了,后来他就再也不让苏梅搬凳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