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二零二三年,北京。

深秋的银杏叶正黄得灿烂,却也被连绵的阴雨打落得七零八落。苏念站在西直门立交桥下,望着眼前密不透风的雨帘和车流尾灯拉出的红色光带,轻轻叹了口气。她看了眼手机——下午4点47分,离她兼职的咖啡店晚班开始还有13分钟。正常情况下,从学校到后海那家咖啡馆,四十分钟绰绰有余,可她没算准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北京晚高峰的威力。

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妈妈”二字。苏念深吸一口气,接起电话。

“念念,这个月的生活费打给你了吗?你爸爸的药......”母亲的声音疲惫而急促,背景里传来弟弟练习走路的器械摩擦声。

“打了,妈,我昨天刚打了三千回去。”苏念压低声音,侧身避开桥下其他躲雨的行人,“我接了个家教的活儿,课时费不错,以后每个月都能多打一些。”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是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苦了你了,本来保送北大是件大喜事......”

“不苦,我挺好的。妈,我赶着去上班,晚点再打给你。”苏念匆匆挂断电话,恰好一辆公交车溅着水花进站,她顾不得大雨,冲了上去。

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湿漉漉的雨衣和雨伞散发出一种潮湿闷热的气味。苏念勉强在车门边找到一个立足之地,从背包里掏出微观经济学课本,就着颠簸的车厢和昏暗的光线,艰难地辨认着书上的公式。下周三的考试关系到她能否保住奖学金,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都弥足珍贵。

“时间从来不够用,对吧?”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旁传来。

苏念抬头,看见一位老者。他大约七十多岁,满头银发一丝不苟地向后梳着,穿着一件深灰色的中式立领外套,手里拄着一根紫檀木手杖,杖头雕成一只栩栩如生的蜻蜓。在这拥挤狼狈的车厢里,他周身却有一种奇异的整洁与从容,仿佛周围的混乱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苏念勉强笑了笑,点点头,又低头看向课本。陌生人搭话总让她有些戒备,尤其是在北京。

老人却似乎没有察觉她的冷淡,继续温和地说:“年轻时总觉得时间紧迫,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溜走。等老了,时间多了,却又派不上用场了。”

这话说得蹊跷,苏念忍不住又看了老人一眼。他的面容慈祥,眼神却异常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公交车一个急刹车,苏念踉跄了一下,书掉在了地上。老人弯腰帮她捡起,递还给她时,手指无意间碰到了她的手腕。苏念感到一阵轻微的刺痛,像是静电。

“谢谢。”她接过书,注意到老人手腕上戴着一只奇怪的腕表,表盘上没有数字,只有深浅不一的蓝色波纹,如同潮汐起伏。

“你看起很疲惫,孩子。”老人端详着她的脸,“学业、工作、家庭,都要兼顾,很辛苦吧?”

苏念惊讶于老人的敏锐,却也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她不喜欢被人看穿脆弱,尤其是陌生人。

老人从内兜掏出一张名片,质地是某种柔软的皮质,呈现出奇特的金属光泽,上面没有任何头衔或公司标志,只有一个名字“顾老先生”和一串数字。“如果你觉得时间太紧张,可以来找我。我也许能帮上点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