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商鞅得知自己被诬陷后,试图逃跑。他逃到了秦国的边境,但由于他变法时制定的严格法律,他无法找到地方住宿。最终,他被秦军抓住,押回了咸阳。

秦惠文王下令将商鞅车裂处死。商鞅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死,让无数人为之惋惜。但他所推行的秦法却得以保留下来,成为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基石。

秦惠文王继位之时,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鞅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和军功、推行郡县制等,让秦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生产蓬勃兴旺,商业活动日益繁荣。秦国的军队也因为军功爵制的激励,战斗力大幅提升,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渴望通过战功获得爵位和土地。

然而,秦国的崛起引起了山东六国的警惕和恐慌。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纷争不断。山东六国意识到,如果不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迟早会被秦国各个击破。于是,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应运而生,成为战国舞台上的主旋律。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出身贫寒,却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口才。他早年游历各国,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但却屡屡碰壁。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研究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苏秦深知山东六国的恐惧和担忧,他看到了合纵抗秦的可能性。于是,他开始游说山东六国,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和敏锐的洞察力,向各国君主分析合纵的好处和必要性。他指出,秦国是六国共同的威胁,如果六国能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就能够有效地抵御秦国的进攻,保护各国的利益和安全。

在苏秦的努力下,山东六国被他说服,决定组成合纵联盟。公元前333年,六国在洹水之上举行会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军队。合纵联盟的形成,让秦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对秦国形成了包围之势,秦国的东出之路被彻底阻断。秦惠文王和秦国的大臣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意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合纵联盟的威胁。

在这危急时刻,秦惠文王想到了一个人——张仪。张仪也是一位纵横家,他与苏秦是同窗好友,但两人的主张却截然不同。苏秦主张合纵,而张仪则主张连横。张仪早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才能和主张。

秦惠文王听闻张仪的名声后,便派人将他请到了秦国。秦惠文王与张仪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张仪向秦惠文王阐述了自己的连横之策。他认为,合纵联盟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各国之间利益不同,矛盾重重。只要秦国能够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打破合纵联盟,实现秦国的东出战略。

秦惠文王被张仪的才华和主张所打动,他决定启用张仪为相,让他负责秦国的外交事务。张仪得到了秦惠文王的信任和支持,他开始施展自己的外交才能和谋略,与合纵联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