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抵青川,职场迷雾
林薇拖着 28 寸的行李箱,站在青川县政府门口时,初秋的风正卷起地上的落叶,带着南方小城特有的湿润气息。她刚结束研究生生涯,作为省委组织部定向招录的选调生,被分配到青川县委宣传部工作。行李箱里装着母亲精心准备的衣物,还有几本专业书籍,那是她在象牙塔里最后的 “铠甲”,可面对眼前庄严肃穆的政府大楼,她却莫名感到一阵心慌。
报到那天,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王芳接待了她。王芳约莫四十岁,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说话时语速平稳,带着体制内特有的严谨:“林薇是吧?欢迎加入宣传部。咱们部里人不多,分了三个科室,你先去理论科,跟着张科长熟悉工作。”
理论科科长张建军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戴着一副老花镜,桌上堆着厚厚的文件。他抬头看了林薇一眼,指了指旁边空着的办公桌:“来了?先把这份《青川县 2023 年理论学习计划》看看,下午下班前给我一份学习心得,不用太长,五百字就行。”
林薇愣了一下,她本以为第一天会先熟悉环境,没想到直接就有任务。她赶紧接过文件,坐在办公桌前认真研读。可文件里满是 “意识形态”“理论武装”“中心组学习” 等专业术语,虽然在学校里接触过类似理论,但真正落到县域实际工作中,她却有些摸不着头脑。
下午三点,林薇拿着写好的心得敲开张科长办公室的门。张建军接过稿子,逐字逐句地看,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小林啊,你这稿子写得太‘学院派’了,全是理论空话,没有结合咱们青川的实际情况。你看,咱们县今年在乡村振兴中搞了‘理论宣讲进田间’活动,你怎么没把这个案例加进去?”
林薇的脸瞬间红了,她确实没注意到文件里提到的具体活动,只顾着堆砌理论术语。“对不起张科长,我马上修改。”
“别急,” 张建军放下稿子,喝了口茶,“刚从学校出来,难免会有‘水土不服’。在咱们宣传部,光有理论知识不够,还得接地气,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知道县里的工作重点是什么。下午你跟我去一趟清溪村,看看咱们的理论宣讲是怎么搞的。”
跟着张科长去清溪村的路上,林薇心里既愧疚又庆幸。愧疚的是自己工作不够细致,庆幸的是遇到了愿意带她的领导。清溪村是青川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十几位村民正围着一位宣讲员,听他用方言讲解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宣讲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村里的葡萄种植产业,告诉大家如何申请产业补贴,如何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葡萄。
“看到了吧?” 张建军指着广场上的场景,“老百姓不爱听大道理,他们就想知道政策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惠。咱们搞理论宣传,就得把‘大政策’变成‘小故事’,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
林薇点点头,她终于明白,体制内的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文章,而是要深入基层,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那天晚上,她重新修改了学习心得,不仅加入了清溪村的案例,还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宣讲方案” 的建议。张科长看了之后,难得露出了笑容:“不错,有进步。看来你是个肯用心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