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那天晚上,子涵睡着后,林静没有像往常一样刷家长群或者研究食谱,而是从箱底翻出了落满灰尘的笔记本和钢笔。她翻开本子,开始写下抵达滨海市后的第一篇日记。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那些无法对人言说的焦虑、思念、困惑和细微的感悟,随着文字流淌出来。她发现,书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梳理和疗愈。

第五章 转变与新生

林静开始尝试做出改变。

她首先调整了心态,不再把全部注意力聚焦于子涵的分数。她告诉子涵:“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相信你能安排好。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但主角是你。”她减少了絮叨和催促,尝试着把生活的节奏还一部分给儿子。

同时,她努力找回自己。她重新捡起了阅读的爱好,不仅读教育类书籍,也开始读小说、散文。她加入了陈奶奶推荐的社区读书会,那里有各行各业的女性,讨论文学、艺术、社会热点,让她接触到了育儿之外更广阔的世界。在读书会,她是“林静”,而不是“子涵妈妈”。她久违地感受到了思想碰撞的乐趣。

她还发现小区附近有一家需要义工的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经过考虑,她每周抽出两个下午去那里帮忙,陪孩子们做游戏、读故事。看到那些星星的孩子们及其家庭付出的巨大努力,她对自己生活中的那点烦恼有了新的认知,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开阔。这份义工工作没有任何报酬,却给了她巨大的价值感和情绪慰藉。

这些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氛围。林静的脸上多了笑容,不再总是紧绷绷的。她开始和子涵分享读书会的有趣见闻,聊她在康复中心的感悟。子涵惊讶地发现,妈妈似乎变得“有趣”了,不再只是那个整天围着灶台和学习转的“管家婆”。母子之间的交流变得轻松,甚至开始像朋友一样开开玩笑。

李建国也敏锐地感觉到了妻子的变化。电话里,林静的声音不再充满焦虑和抱怨,而是会兴致勃勃地讲她遇到的新鲜事,分享她的读书心得。她开始关心丈夫的生意,给他出主意,而不仅仅是单向度地索取经济支持。夫妻间的共同语言又多了起来,虽然远隔千里,心却仿佛靠得更近了。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子涵的成绩仍有起伏,培训班的费用依然高昂,李建国的生意也时有波折。但林静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易被击垮。她学会了在压力中寻找平衡,在付出时守护自我。她明白,陪读这条路依然漫长,但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光源。

期末家长会,老师特别表扬了子涵,说他不仅成绩稳步提升,性格也开朗自信了许多。散会后,孙薇拉着林静,羡慕地说:“静静,我真佩服你,感觉你最近状态特别好,子涵也进步这么大,你是怎么做到的?”

林静望着窗外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微笑着说:“也许是因为,我终于明白,陪读不是牺牲,而是一场共同的修行。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才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同时,也不让自己迷失在黑暗里。”

好的,这是对故事《十字路口的星辰》约五千字的补充内容,主要聚焦于林静在找到自我后,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以及她与儿子、丈夫关系的进一步深化。